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荀子讲解学习

我眼中的荀子讲解学习

我眼中的荀子
刘亚茜
诸子百家中,我比较喜欢荀子,他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对后世影响最深。

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其中有错误和不到之处,请老师见谅。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读完荀子的《修身》、《不苟》,感觉君子确实很好、很可爱,也确实很难做。

先来看看君子的表现:
行为恭敬且内心忠信,讲究礼义且关爱他人,横行天下,虽然困于蛮荒的四夷,一定被当做贵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端庄厚道诚信,守法明察懂理,横行天下,虽然困于蛮荒的四夷,一定被重用。

君子贫穷时有志气,富贵时很恭敬;安逸时血气不惰,劳累时容貌不枯;发火时不过分惩罚,高兴时不过分赏赐。

君子容易交接却不可亵渎,容易敬畏却不怕威胁,害怕祸患却不怕为义而死,想发财却不投机倒把,结交朋友却不互相勾结,能够辩论却不强辞夺理。

君子宽厚而不懈怠,有棱角却不伤人,有辩才却不争论,明察秋毫却不偏激,特立独行却不盛气凌人,坚强不屈却不简单粗暴,顺从柔和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能并包兼容。

好了,先打上这些。

荀子眼里的君子,远远不至这点要求呢。

晕了吧?我也晕!感觉做到这些就绝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那么,君子是怎样练成的?
荀子说首先要有个好的态度:
真正能指出缺点而批评咱的人,是咱的老师;真正能指出优点而表扬咱的人,是咱的朋友;阿谀奉承咱的,是咱的敌人。

所以要追求善良永不满足,听到批评能戒掉恶习,这样,想不进步都不可能。

其次要讲究途径:
礼义是不二法门!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包括IQ和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从礼入门就是康庄大道,否则就会完蛋。

衣食住行,讲礼就和,不讲礼就掉到陷阱了生出许多毛病;言行举止,讲礼就雅,不讲礼就庸俗粗野。

君子要治气、养心。

血气刚的以柔调和;虑多而深的化繁为简;勇猛戾气的引上正道;敏捷轻快的节制动静;狭隘褊小的廓以广大;意志卑下迟钝贪利的促其振作引向崇高;庸俗散漫的用师友约束;怠慢轻佻的昭之祸灾;忠厚愚笨的开发智力引其学礼。

要想学礼,那是要经师的,不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是不行的。

没有老师,那就是盲人观色、聋子听雷。

因为荀子我就是老师。

嘿嘿。

要学礼,还是百善孝为先。

孝敬老者,青壮年人就愿意与你交往;不看不起穷人,显达的人就会与你交往;默默地广施恩惠而不求别人有什么回报,贤愚不肖者都会一心一意听你的。

君子有此三种德行,虽然有大的祸患,老天爷会让你毁灭吗?
再次君子要有所不为:
君子恭敬,不是不如普通人;君子低头,不是装孙子;君子不如小人动手,不是恐惧。

这是君子独修其身,不想得罪普通人罢了。

天道深远而不可知,所以君子将有所不为。

公孙龙、慧施之流的"白马非马"、"坚白"、"同异",很牛的理论,然而君子不与他辩论,该打住了。

吉尼斯纪录,很雷的行为,然而君子不做这样的事情,该打住了。

小沈阳的小品,很搞笑的艺术,然而君子不喜欢,人妖式的哗众取宠,也该打住了。

洋人的自然科学,很管用的,然而君子不要去学习,这太不可思议,应该废止。

西方的政治体制,很富民强国,然而不是共产主义……
荀子还说,君子要不苟(苟,意为不合理),一丝不苟!难度系数高但不合乎规范的动作,不要做;明察秋毫但不合乎规范的的辩论,不要说;名扬四海但不合乎规范的的事情,不要做;当然,点击率高但哗众取宠的文章,也不要写。

君子所作所为一定要恰当规范,这样才珍贵!
当然,要做到礼义,关键还要有君子之心
君子不一定是聪明人,也不一定是富人,更不一定是老人。

君子关键在于有一颗修炼到极致的心!
君子之心需要修炼,最根本最要紧的就要讲究一个诚字。

心诚则灵。

有了诚心就会以仁为操守,以义为行为。

要诚心守仁,诚心行义,最关键的是要慎独。

独处的时候是最大的考验。

从大的方面说,君子的心是敬天而正直的,从小的方面说,君子是敬畏礼义而有气节的。

聪明就能触类旁通,愚笨就忠厚端正遵守法度;被重用就恭敬不放纵,不被重用就顺天应运端庄自重;欢喜时就融融泄泄,忧愁时就淡然处之;发达的时候就文质彬彬明如三光(日月星),穷困时能摆下位置简约而祥明其道。

不诚者是不能独自行事的,不诚就不能“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

不诚的话,父子也会疏远,君臣也会背叛,更不要说教化天下万民了。

最后,说说做君子的好处。

君子最少能求良心之安,心地坦荡天自宽。

当然,这点好处好像不足以吸引人,于是荀子又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有人富有却成为钱的奴隶,有人当官却成为权利的奴隶,有人被酒色所迷却成为酒色的奴隶。

君子自然不会这样的,有了钱他会搞个基金做善事,有了权他会为人民服务,总是十分淡定地面对一切。

有了这种心态,荀子就说,君子求财求利却不偏执不计较,能早离灾害,能免受污辱,其践行礼义时却表现出大智大勇。

当然,一个人如果成为君子,那么说人好话也不是屁精;说人坏话也不是人身攻击;自我表扬也不是吹牛;随着时势变得柔弱也不是胆小;随时势变得刚猛坚毅所向披靡也不是骄暴。

大概这就是“从心所欲而不愈矩”了。

除此之外,君子不过是等待有显达之日罢了。

如果没有显达之时,那就默默无闻过一辈子吧。

荀子对君子的看法大致如上所述。

但是,荀子对君子的论述比较芜杂,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他说愚人也可以做君子,后来却又说君子应该善于化繁为简,当然这不是愚笨之人所能做到的。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荀子身居要职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所提的观点不是来约束自己,而是来苛求大众的。

从他否认自学成才,肯定君子能够横行天下,就可以看出他趾高气扬的嘴脸,和愚弄百姓的意图。

尤其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把诸子批的一无是处,就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一个人处于功利社会之中的时候,当一个君子处于腐败的官场之中,当一个本来可以发出正常声音的文人处于极度的文化专制之下,靠心中的诚字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不相信!
君不见文革之中有多少夫妻父子划清界限反目成仇,君不见全国人民不明是非打倒孔孟,君不见郭沫若写的“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这么个文豪也破口大骂,斯文扫地),君不见假学术假论文假大师横行霸道……
月缺始终认为,没有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君子是会灭种的。

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事物都有产生、发展、高潮、消亡的规律呢。

荀子说:人性本恶。

月缺说:人最最基础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最后,介绍一段荀子的话:
一般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对那些富贵者一律要傲视,对那些贫贱者一律要屈就。

这断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者所为,是大奸大恶者欲欺世盗名啊!这个太危险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