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目参考答案《0》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目参考答案《0》
功能指标如 E-玫瑰结试验、CH50、C3 补体、T 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白介素 II… 等,在 化疗后均可 不同程度地 较化疗前下 降。大部分 抗肿瘤化疗 药物有免疫 抑制作用
芥子气所感染的手臂。
�
3.骨髓抑制: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甚
者红细胞、血色素下降等。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癌前病变: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 2.直接致癌物: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3.间接致癌 物:大多数的致癌 物不是其原型致 癌(直接致癌 物),而是需 要在哺乳动物 体内经过代谢激活后才有致癌作用,这些致癌物又称间接致癌物。 4.肿瘤的放射治疗:广义的放射治疗既包括放射治疗科的肿瘤放射治疗,也包括核医 学科的内用同位素治疗;狭义的放射治疗一般仅指前者,即人们一般所称的肿瘤放射治疗。 5.肿瘤的姑息治疗:通过对患者疼痛等症状以及其他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问题的早 期诊断和正确评估,来缓解和处理患者痛苦的治疗措施。姑息治疗目的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
(5) 实体瘤已有广泛或远处转移,不适应手术切除和放疗者;实体瘤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复 发、播散着,可考虑姑息化疗。 (6) 癌性体腔积液,包括胸腔,心包腔及腹腔采用腔内注射化疗药物;常可使积液控制或 消失。 4.肿瘤化疗的副作用 � 1.身体衰弱:患者可出现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出虚汗、嗜睡等。 � 2. 免疫功能下降:化疗药物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免疫
-T 段改变等。
�
7.肾脏毒性:有些化疗药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而出现腰痛、肾区不适等。 白
细胞 8.肺纤维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可引起肺纤维化,拍胸片可见肺纹
理增粗或呈条索状改变。对既往肺功能差的患者来说更为危险,甚者可危及生命。
�
9. 静脉炎: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8.无瘤原则:指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操作过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 9.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疼痛等级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一阶是指轻度疼 痛给予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二阶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 止痛药,三阶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 10.根治术放射治疗:利用手术拨开正常组织和器官,对肿瘤进行单次大剂量冲击性放 射杀伤。
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
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
�
10. 神经系统毒性: 主要是指化疗药物对周围末梢神经 产生损害作用,患者可出现
肢端麻木,肢端感觉迟钝等。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酰胺、诺威本等均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神经毒副反应。
�
11.肝脏毒性: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轻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
�
4.消化障碍: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
很多化疗药物通过刺激胃肠道粘膜引发上述症状。
�
5.炎症反应:发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舌生疮等。
�
6.心脏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可产生心脏毒性,损害心肌细胞,患者出现心慌、心悸、
胸闷、心前区不适、气短等症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电图检查可出现 T 波改变或 S
问答题 1.细胞癌基因的分类 � 1、细胞外的生长因子 � 2、跨膜的生长因子受体 � 3、胞内信号传递体 � 4、核内转录因子 2.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细胞脱离原发瘤群体、通过浸润在周围间质中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密切接触并穿 透其管壁、被转运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再逸出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壁并在间质中不断增生形 成新的继发瘤。 3.肿瘤化疗的适应症 (1)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对化疗敏感,通过化疗可完全控制甚至根治,如白血病,多发行 骨髓瘤,恶性淋巴癌等。
(5)为了避免皮肤受到过量的放射剂量。
6.癌症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
� 1、按阶梯给药不同程度的疼痛选择相对应阶梯药物,我把镇痛药应从低级向高级顺序
提高,弱化中度疼痛芗的使用是止前的趋势。
� 2、口服给药
� 3、按时给药:即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如每隔 12 小时一次,无论给药当时病人是否
发作疼痛。而不是按需给药,这们可保证疼痛连续缓解(推荐使用控缓释剂型药物)。
(2) 化疗效果较好的某些实体瘤,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生殖细胞肿瘤,卵巢癌, 小细胞肺癌等。 (3) 实体瘤的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后的辅助化疗或的手术前的辅助化疗,如乳腺癌、非小 细胞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4)与放疗联合对部分肿瘤进行根治性治疗:头颈肿瘤:鼻咽癌、喉癌、口腔癌等;胸部 肿瘤:食道癌、肺癌;腹盆部肿瘤:宫颈癌、直肠癌、肛管癌。
质量,帮助患者及家属面对与威胁生命疾病相关的各种问题 6.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
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 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
7.肿瘤的免疫耐受: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 态。当肿瘤长期存在时,与未成熟或幼稚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就可能诱发机体对肿瘤抗原产 生免疫耐受性。
灭作用:
二是放化疗的同时应用,治疗强度提高;
三是两种治疗形式在治疗的开始同时介入,对局部病变和远地亚临床转移灶均不存在治疗延
迟。
放化疗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3.1 空间协同作用3.2 时相协同作用 3.3 作用于不同细胞周
期时相3.4 缩小肿瘤体积增加肿瘤细胞再氧和3.5 选择性作用于乏氧细胞
8.目前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手段?特点?
患者可出现肝区不适。甚者可导致中毒性肝炎。
�
12. 膀胱炎:异环磷 酰胺、斑蝥素、喜树碱等可使病人 出现小腹不适或胀痛、血尿
等一系列药物性膀胱炎症状。
5.术中放疗的适应症
(1)肿瘤深藏在腹腔,周围近邻正常组织和器官;
(2)肿瘤对放射治疗和化疗不敏感;
(3)放射治疗后复发;
(4)有根治可能,为了提高局部肿瘤的杀伤程度,提高局部控制率及治愈率;
08 级临床 14 班制作
� 4、个体化给药:对麻醉药品的敏感度休体间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并没标准量。
应该说凡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副反应最低的剂量是最佳剂量。
7.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而放/化综合治疗是肿瘤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综合治疗形
式。 放疗的同时给予化疗其目的有三 :
一是应用化疗药物的放射增敏作用增加对局部肿瘤的作用,化疗对远地亚临床转移病灶的杀
1) 以 X 线穿透人体为基础的影像。包括:普通 X 线摄影,CR(计算机 X 线摄影成像),X 线 CT(计算机 X 线体层摄影);确定肿瘤位置、形状、大小,有助于判断肿瘤性质。
2) 磁共振成像;在颅
脑肿瘤、鼻咽癌侵犯范围的估计,颈深部肿大淋巴结的判断(临床医师常因其位置深而 无法准确检查),脊髓内外肿瘤的诊断与鉴别等常见多发肿瘤的检查方面,MRI 所提供 的信息远多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因此成为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 核医学显像,包括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4) 放射影像与核医学影像融合的解剖一功能影像;临床上甲状腺肿瘤、肝肿瘤、骨肿瘤、 脑肿瘤等常用放射性核素检查 5) B 型超声波显像: 用于肝、肾、脑、子宫和卵巢等肿瘤的诊断和定位;对鉴别囊性或 实性肿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