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选线

第六章 选线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 用,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
选定
跨河换岸比较线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 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 迎风的一岸。 3)考虑居民点的分布、城乡分布、工农业发展和其他交 通、水利设施相配合。 除国防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外,路线应尽可能选 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其他如对革命史迹、历史 文物、风景区等要创造便于联系的条件。
第一节


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 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 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 一、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多方案论证、比选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 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 工和养护。
跨支流方便。 低线的缺点:是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
低线
高线的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 高线的缺点: 由于高线一般位于山坡上,路线必然随山势曲折弯曲, 线形差,工程大; 遇缺口时,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如避 让不良地质和路线跨河,都较低线困难。 综合评价:低线优点较多,在满足规定频率的设计水位 的前提下,路线越低工程越经济,线形标准也越高.
第三节
路线方案选择
一、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1、路线方案的拟定 路线方案的选择是路线设计中最根本的问题,目的是合 理地解决设计道路的起终点和走向。
要结合路线性质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政治经济控制点、 近远期交通量、主要技术标准、自然条件等因素,进一步 认真研究落实。
一条路线的起终点及中间必须经过的重要城镇或地点, 通常是由公路网规划所规定或领导机关根据国家或地方经 济建设需要指定的.这些指定点称为”据点”,把”据点” 连接成线,就是路线的总方向或称大走向.
就路线而言,甲线里程最短,但桥梁多,且都为斜交;
丙线则各桥都近于正交,线形也较舒顺美观。 三个方案都有可取之处,因这条路交通量甚大,且有超 车需要,故采用甲线。
(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在较高处布线。遇到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 般应绕避;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 较平缓的地方通过。 (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2.路线高度 沿河线按路线高程与设 计洪水位的关系,有低线 和高线两种。 低线:高出设计水位不多 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 威胁的路线。 高线:高出设计水位较多, 基本不受洪水威胁路线
低线的优点:
平、纵线形比较顺直、平缓,易争取到较高标准;
土石方数量较小,边坡低,易稳定;
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 地形、地质;
地形图、卫星像片、航测像片和勘测设计资料。 交通量资料。
相交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平面与纵断面图、交通量以及设计、 施工和运营资料。
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的资料。 与路线方案有关的统计资料。
路线行经地区的城镇、工矿、铁路、航空、水利建设和规划资料。
2.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等级,先在小比 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初步 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 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 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
第四节
平原区选线
一、平原区路线特点 平原地形平坦,坡度平缓,除草原、戈壁,一般人烟 稠密,农业发达。村镇、农田、河流、湖泊、水塘、沼 泽、盐渍上为平原区常遇到的自然障碍,所以,平原地 区选线的主要特征是克服平面障碍。 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 技术标准;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
2.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 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 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地形图1: 1000~1:5000比例尺) 3.具体定线: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 有利的路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 中线的工作。
二、越岭线 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 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特点:需要克服很大高差,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均由 纵坡控制。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度为: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路连接或穿越城镇。
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 的居民点。 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同意也 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和行车视距,以保证行人、行车 的安全。 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时, 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
高线
3.桥位选择
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跨主流、跨支流 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
(1)在“S”形河 段腰部跨河,以 争取桥轴线与河 流成较大交角。
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
(2)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
在河弯附近 用斜桥跨河
(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 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
二、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 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 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 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 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 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工程难易和运营质量,对选择路 线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
2.山嘴或河弯
1)遇到山嘴:沿山嘴自然地形绕行;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 2)遇到河弯:有沿河绕行、建桥跨河或改移河道;
个别突出的山嘴,可用切嘴填弯的办法处理。
切山咀填河弯的路线布置
3.陡崖峭壁河段
越岭绕避峡谷的路线
直穿峡谷的路线:
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
2)硬开石壁
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 :利用下游支沟或平缓 的山坡展线下降。
路线按行经地带的部位又可分为沿河(溪)、越岭线、山 坡线、山脊线等.
一、沿河(溪)线 沿河(溪)线:沿河(溪) 走向布设的路线。 自然条件特点:山区河流, 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 窄;河流多具有弯曲的特点; 河谷地质情况复杂;山区河 流易出现洪水流量。
(一)路线布局
主要解决:河岸选择、高度选择和桥位选择
A、C为规划路线的起终点,B为必须经过的控制点。D、E 为大桥适合的桥址;F、G为绕避的不良地质点;H、I为垭 口,这些点为中间控制点。 A、B之间有ADFB和AGEB两个可能走法,而B、C之间也有BHC 和BIC两个可能走法。
2.路线方案比选
(1)技术指标:路线长度、园曲线最小半径及个数、最 大纵坡及长度等。 (2)经济指标:土石方、排水及加固工程、路面、桥梁 及隧道等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指标等。 (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按照上述技术、经济、 效益等的计算比较,确定推荐的路线方案。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农田,并 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圆等。 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 然状态,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 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6.选线应注重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 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 7.对于高速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幅宽,合理采用上下行 车道分离的形式设线。
二、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
选定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有利农田灌溉,尽可 能少和灌溉渠道相交,把路线布置在渠道上方非灌溉的 一侧或渠道尾部。 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争取靠 河岸布线,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例题2某公路在作巴、安渡两点间,有南北两个方案, 经视塞、安渡两地,则南线要近 23km,显然直捷得多。但从公路网规划需要考虑从 安渡通往某市反而绕远11km,远不如北线直捷。
两方案都有积雪问题。南线垭口海拔为3000m,北线 垭口海拔3300m。南线积雪虽较北线薄,且距离短,但 越岭地形较陡,需要展线6.5km,积雪难以处理。而北 线沿线地形平坦,越岭不需要展线,线形指标较高。 北线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全线均有旧路或便道可以利用 综合以上因素,推荐北线方案。
(1)初步落实各据点的具体位置。 (2)对路线、大桥、隧道均应提出推荐方案。 (3)分段提出采用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意见。 (4)选定路线必经的控制点。 (5)分段估算各种工程量。 (6)筑路材料调查。 (7)生活供应、水源、运输条件、气候特征等的调查。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四、路线方案选择示例
例题1某干线公路,根据公路网规划要求按二、三级路标准进行视 察,共视察了四个方案,各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如表。
比选结果: 第三、四方案路线偏离总方向,虽能多联系两三个县 市,但对发展地区经济作用不大。 第三方案线形指标较低,将来改建难以提高; 第四方案又与高压线干扰。 第二方案虽路线最短,但与铁路干扰,且用地较多。 最后推荐路线较短,线形标准较高、用地最省,造价 也较低的第一方案。
应避免
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 一段弯桥。
桥头线形处理
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1)从支河(沟)口直跨 (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跨支流桥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