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中的吉祥文化墓葬——砖石与器物,色彩与线条,信念与希翼;古人理念中另一个世界——理想的家园,精神的皈依。
当隔绝阴阳两个世界时空的墓门被隆隆掩蔽时,一段生活,一段往事,一段社会,一段历史也随之戛然而止、戛然凝固、戛然封存。
神奇,其实一直在呼吸,循着前人的脚步,跨过时间的藩篱,抹掉岁月的尘埃,把过去看个究竟。
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
灵魂既能庇佑生者,给人带来福祉,也能降祸生者,造成祸端。
至于是凶是吉,完全决定于死者的灵魂能否在阴间安宁幸福的生活,在这中固有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达到安慰死者以慰生人的目的,古人在处置死者时处处小心谨慎。
几乎将人世间所有的吉祥祝福通过墓地、葬俗、葬墓建筑、葬具、随葬品、装饰纹饰等表现出来,构成中国古代墓葬文化趋吉避凶的永恒主题。
墓地吉祥古人认为,墓地风水的好坏,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稳定和朝代更替,从小的方面讲,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后代子孙贫富贵贱、寿诞祸殃以及子孙蕃昌与否。
而通过这次民间文学的实地调查,确实略懂了一下关于这墓地选址的原则,初步了解了古人墓地如何选址,讲究很是惊人!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龙真,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
首先,墓葬风水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
土中生气虽有形象可寻,但是诸内必形于外,故此从山脉弯曲崎岖的形状,可以推知内中能否有生气.。
山形崩伤,水泉干涸,草木零落,石枯土燥,自然条件恶劣,这就是所谓的“地气断绝”,是不能建造墓穴的;而山岭烟霞腾绕,植被葱绿,流泉甘甜,土腻石润的环境,则所谓“生气行于地”,实际上是生态平衡良好,当然就有利于选择好的墓穴了。
故此必需循着生气流动的山脉才可找到生气凝的吉穴。
可以这样说,龙是因,而穴是果,寻龙是为了占穴,而点穴必需寻龙。
其次,墓葬“风水之道”,虽首重龙,而水界则聚,乘风则散。
然水之用,也有吉、凶之害,实为阴宅大忌。
故虽龙真穴的、砂环水抱,而一经风吹,即使免强做为墓地了,今后也难免破败。
所谓“龙真穴的”即龙要真,就是说察看地形中的龙脉是否有那种腾天入地,蜿蜒曲折,穿峡过账,活而不断的气象,气要贯,不能断,直到起穴之处。
第二:穴的,是指找出生气凝聚的结穴正确所在。
生气活动的山脉,并不一定结出生气凝聚的吉穴的,由于山脉结穴之处的情势各有不同,有些是人砂环水抱,关系缜密,使生气凝聚不散,结出吉穴,但有些却是砂飞水走,毫无关系,使生气散遗,自然不会结吉穴。
因而,若要判别结穴之处能否适合安葬。
必需要看穴地左近的砂水,看看究竟是人砂环水抱,还是砂飞水走。
第三:砂环,是指穴地左近的山,穴地的后面及左右两旁有山环抱,可凝聚在该处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经曰:气,乘风则散。
故此穴地必需藏风,不受微风吹刮。
而砂环正是藏风的首要条件。
风水学注重砂环水抱,由于水抱可使穴地的生气凝聚结集而砂环则可使穴地凝聚的生气不至被风吹散,两者将为吉穴的条件,故此《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第四,水抱,水是指穴地左近的溪涧,河流甚至陆地,穴地后面若曲水流过,或是有水聚之处,可使地凝聚的生气不会外散,经曰:气,乘风则散,界为则止。
意思是说生气遇水即结集不产,故此穴前有水环抱是聚气首要条件。
总括来说,找寻吉穴的顺序。
是首先入山寻龙,在弯曲崎岖的众多山岭中。
探究得生气充盈的山脉。
然后循着这山脉地走势。
找寻其止息之处,由于山脉止息之处。
往往便是生气凝聚的结穴所在。
但找到山脉止息处。
要看看左近的砂水的情势,假使是砂环水抱,即表示该处左近有生气聚凝的吉穴。
但假使是(砂飞水走),即表示该处的生气无法凝聚结集,所以必不会有吉穴藏在其中的。
找到生气凝聚的落脉之处后,仍要用罗经来决议墓穴的正确所在的,这就是点穴的功夫,所谓差之毫厘,廖以千里,故点穴不可不慎,否则很能够前功尽废。
能在宽广的山野中得真穴,这犹如射箭能一矢中的一样不足为奇。
所以穴的可说是画龙点晴,整个进程的成败得失全系于此。
葬俗吉祥葬俗,是指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在处理死者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
包括葬法、葬式、墓向(或头向)以及一些奇特的葬仪。
尽管各地区各民族的葬俗千差万别,但其中趋吉避凶的的心理动机是一致的。
现就以家乡河南丧葬礼仪为例对其中吉祥文化的体现稍作介绍:搬铺病重临危之时,则将病人由卧房移至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搬铺”。
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而依古礼,男移正寝,女依内寝。
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
移至正庭,认为死者能在家屋中最好的地方死得安定。
俗信死者在睡床上死,冥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
因此,未成年者夭折,虽不移正庭,也要移至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庭而移侧屋。
凡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尾线”,嘱家人预备办理后事。
乞水人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
即掷签,以铜币投于水中,作为买水之意。
水乞回后,用竹端夹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以此水拭净死者,此生种种皆成过往,希望死者在来生能够有好命运。
抽寿死者穿上睡衣之后还有“抽寿”之俗。
即寿主人均食面条(煮面)煮乌糖或红糖。
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以此假借化凶为吉。
之所以抽寿,是由于民间认为死者年岁可添加到子孙寿命上,为吉兆。
买寿板买棺木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大厦)”、“买寿板”、以取吉祥。
※入殓入殓指置死者于正庭一二日,请道士择定时刻,将尸体纳入棺内。
辞生纳棺前,备12种菜碗供祭死者,称“辞生”。
此为对死者表示告别之仪。
菜供好后,由道士取各种食料作给食之状,口念吉祥之句。
手尾钱入殓前有“放手尾钱”(留身后钱财)之俗。
俗谓“入手尾钱,富贵万年”,认为死者身后有钱留存子孙为吉兆。
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袖中置120枚铜钱,而将其倒入容器。
然后取出分与子孙,系于各人手上,称“结手尾钱”。
死者临终时“分手尾钱”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
分得遗物如金饰、衣服、钱币等,子孙均极为珍重。
割阄丧俗中有“割阄”之俗,即以长麻丝一端系于死者身上,另一端则由遗族各执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将丝一一斩断,然后各人将手中麻丝包入银纸烧掉。
民间认为这样可与死魂断绝来往,以免此后死魂缠绕。
※居丧居丧指遗族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称曰“居丧”。
死者的亲族须脱冠履,披发跣足。
妇人则脱去身上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子不穿皮鞋,不着华服。
男女各依其轻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丧之孝子禁理发,夫妇不能同房,禁晤宾友、赴宴、参诣寺庙等。
此类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严格,以后直至“除灵”仍遵守它,以昭孝道。
麻灯麻灯——因用竹托之,亦称托灯。
又用红灯象征求吉祥,蓝灯在前,红灯在后,取逢凶化吉之意。
※埋葬落丧后,由道僧将木盘内五谷种子播于墓地上,以期五谷丰登,亦为多子多孙的象征。
然后取墓土一块放入盘中,连同留存的少量五谷种子,由长孙乘“魂轿”带回,此称“返主”。
其时,长孙脱丧服而改穿浅黄长衣,表示“返主”为吉事。
墓葬建筑吉祥仿阳宅建阴宅是古代墓葬建筑最突出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生前美好生活的留恋,也体现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以及祈求升仙也是墓葬建筑所表达的吉祥主题。
但是我们的祖先遗留我们的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只能靠着出土的墓葬来推测,而那些贫民百姓的阴宅也因自身地位、财力等因素不可能规制庞大,随葬丰富,有的甚至不可以辨出墓主人的身份。
葬具吉祥葬具吉祥是指古人装殓死者尸体所使用用具方面体现出的吉祥寓意。
中国古代葬具种类十分繁杂,但不论使用何种葬具,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灵魂能安宁生活,从而更好地庇佑生者。
葬具是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骨灰的器具,有棺、椁、匣、骨灰盒、罐等。
在传统丧葬礼俗中,葬具也是根据死者生前身份而有所不同的,这表现了古代人希望在阴间保持阳间的社会身份地位和物质享受。
同时,死者获得安宁的生活,其亲友在阳间也会被庇佑。
棺:直接盛尸的器具。
有木制的、金属制的,水晶制的、玻璃制的、银制的等。
木制棺材讲究很多,据说楠木、檀木棺材有保护尸体不腐烂的作用,这体现了古人渴望尸身不灭、长生不老、再生升仙的思想。
木制棺材用料也极讲究,三寸、七寸,甚至尺外者都有,重到几十人不能移动。
在古人思想中,阴间和阳间的生活是对等的,死后要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棺材的价值直接体现了死者的地位和身价。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
在封建社会,棺椁之用是有严格区别的。
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平民则棺而已。
棺材外面套椁,以器护尸,不仅是死者身份的象征,也是死者渴望死后继续享受富贵的体现。
棺罩:旧时出殡时罩在灵柩上的庙堂式的罩子。
品级越高,棺罩越讲究,体现了死者生前的奢华生活。
匣:多为未成年死者,殓尸之用。
也为二次葬骨所用。
状似棺但小。
体现了亲人对死者英年早逝的惋惜与怀念及对来世的美好祝愿。
随葬器物吉祥在“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支配下,为了让死者能像生前一样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几乎包含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用具,具体的吉祥寓意主要有:镇墓辟邪、求财祈福、追求长寿再生以及升仙、多子多福、追求功名利禄、期盼自然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墓主人生前很多生活用品以及能够代表其生前地位财富的物品都可能被放入墓中,称为随葬品。
随葬品就是伴随死者入葬的物品。
有焚化、陪葬、死者随身等多种形式。
随葬品有人、有实物、有象征性物品、有模仿性物品。
随葬品有严格等级规定,它是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标志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
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
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
然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死后身体成为黄土,只剩下虚无的灵魂,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
人们称这为冥器。
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
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
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为生活实用物或专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
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装饰吉祥古人通过把一些含有吉祥寓意的内容装饰在器物或墓室内,如最常见的吉祥物龙凤、四灵;象征雍容华贵、国运繁昌的牡丹;象征长寿的灵芝;可以说凡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祝福几乎都能从墓穴装饰纹饰中反映出来。
特别是自秦汉以来,古代帝王迷恋神仙道术,渴望长生不老,死后升仙,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风尚,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