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设计院结构初步设计说明模板文件

某设计院结构初步设计说明模板文件

______________项目-----初步设计说明结构初步设计说明1 工程概况项目,场地位于,建筑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为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m2。

本工程为建筑,地面以上层,其中至层为裙房部分,至层为塔楼部分,地面以上建筑物总高度为米。

地面以下层,主要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层为核六级人防地下室。

(简述工程地点、建筑规模、工程分区、主要功能等)本工程建筑特征见表1.1。

(简述各单体或分区的长、宽、高,高宽比,主要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等)表1.1 建筑特征2 设计依据2.1 设计基准期及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年。

2.2 自然条件2.2.1 基本风压值为kN/m2(n=50);基本雪压值为kN/m2(n=50);2.2.2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g);2.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提供;2.4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由提供;2.5 《风洞试验报告》,由提供;2.6 本工程±0.000为室内地面标高,相当于测量图绝对标高m(高程);2.7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方案的批复文件;2.8 建设单位提出的有关技术要求;2.9 本工程采用国家现行有效的设计规范、规程、统一标准、标准图集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有关公告文件”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部分采用地区性规范等作为设计依据。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及规程:国家标准部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建质[2008]216号《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范》JGJ13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含第1、2号修改单)GB18360-200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2009年版______________项目-----初步设计说明地方标准部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20132.10 主要结构计算软件及版本号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 SATWE(2012版)建筑及土木结构通用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 MIDAS / GEN 830广厦建筑结构设计软件: GSSAP 15.0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 建筑分类等级3.1 建筑分类等级见表3.1。

表3.1 建筑分类等级3.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要求:本工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见表3.2。

表3.2 构件耐久性的环境类别表4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4.1 楼(屋)面活荷载楼面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2009版)的相关规定取值。

楼层部位使用功能活荷载标准值见表4.1。

表4.1 活荷载标准值______________项目-----初步设计说明(可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补充或调整) 注:1)其它未列项目见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2)地下室顶板的消防车荷载:板按等效均布活载考虑,梁活载按消防车最不利布置考虑; 2)地下室顶板的施工荷载与覆土荷载两者选取较大者进行计算;3)首层及裙房屋面宜考虑10kN/m 2施工荷载,此荷载与覆土荷载不同时考虑; 4)附加恒载应按建筑功能及实际构造计算;5)地下室水泵房、空调机房顶板及附近管道集中处的顶板,均应另加1kN/m 2管道荷载; 6)对楼板上设置较大的吊灯或特殊设备时,应按实际情况考虑荷载。

4.2 风荷载本工程风荷载及参数取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确定,见表4.2。

表4.2 风荷载□ 注:本工程属对风荷载比较敏感建筑,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4.3 雪荷载4.3.1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 。

4.3.2 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属___区。

4.4 地震作用 4.4.1 建筑场地类别本工程建设场地内未发现断裂构造迹象,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在 之间,场地土为 土,场地覆盖层度在 m 之间,场地类别为 类,属抗震 地段。

4.4.2 抗震设防的基本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_____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建筑场地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本工程地震作用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措施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_g ,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_,罕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_,反应谱特征周期Tg= _秒(罕遇地震时为 _秒),结构阻尼比为 _。

□4.5 温度作用的有关计算参数4.5.1 本工程地下室采用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最长区域远远超出规范建议的伸缩缝间距,结构设计中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进行定量计算。

4.5.2 计算中考虑混凝土收缩、水化热和环境温度变化三种不利因素,同时考虑混凝土可随时间塑性徐变和允许裂缝的开展可释放应力的有利因素来分析温度应力。

4.5.3 温度荷载取值:混凝土收缩应力通过等效当量温度来模拟,等效当量温度考虑为 _o C ,由于本工程间隔 _m 左右设置后浇带,考虑后浇带封闭之前混凝土收缩量,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为 _o C ;混凝土水化热产生的温差在后浇带封闭之前已经得到平衡,计算时未作考虑,环境温度变化(季节温差)为 _o C 。

4.5.4 应力折减系数K =0.3,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系数为0.9。

4.6 地下室水土荷载4.6.1 本工程地下室设防水位及抗浮设计水位为 m ,相当于绝对标高 m ( 高程)。

4.6.2 地下室侧壁所受的水土压力,采用水土分算的原则;地下水按永久荷载考虑。

4.6.3 地下室周边地面活荷载标准值q k = _kN/m 2。

______________项目-----初步设计说明4.7 人防地下室结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见《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有关规定。

4.8建筑隔墙墙体材料自重见表4.8。

表4.8 建筑隔墙墙体材料5 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5.1 结构缝的设置本工程地下室根据建筑功能使用、防水及结构耐久性的要求,为避免设缝削弱结构的整体性及对防水、通风等建筑构造带来的困难,地下室结构不设置伸缩缝。

地上部分各塔楼之间设置防震缝,防震缝宽mm。

5.2 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5.2.1竖向承重及抗侧力结构体系:根据建筑物的总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的用途等情况,本工程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为剪力墙,主要设置在电梯间核心筒及楼梯间位置,以提供结构的抗侧及抗扭刚度。

由于考虑到本工程的总高度较高,为了提高竖向抗侧力构件的侧向刚度,核心筒重要部分墙厚为800mm,局部内置型钢加强,并在框架柱内放置型钢,形成钢骨混凝土柱。

5.2.2楼盖结构体系: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体系特点、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本工程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整体性良好。

1)地下室底板采用平板结构,板厚h=mm;地下室楼板按双向板布置,板厚h=mm;首层(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结构,板厚h=mm;塔楼部分板厚为mm,屋面层板厚h=mm。

2)加强薄弱部位连廊板配筋,来抵抗连廊两边楼层变形不均时的应力差引起的开裂。

3)转换层楼板厚h=mm,双层双向配筋,以承担较大的水平力转移。

4)核心筒附近楼板薄弱,除与建筑商量,尽量减少凹入尺寸及开洞,以避免楼面削弱过大外,此部分楼面加厚至h=mm并双层双向配筋。

有关梁板截面尺寸详结构布置平面图。

5.3 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根据建筑立面和功能的要求,本工程部分局部结构竖向柱构件上下不连续贯通,需要进行竖向构件转换。

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方案比选确定转换结构采用传力合理的桁架式转换结构。

5.3.1 设计:考虑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方案比选确定转换结构采用传力合理的桁架式转换结构。

在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在四层与五层间设置跨层桁架。

5.3.2 材料:主要转换构件均采用抗震性能好的钢-混凝土组合构件。

5.3.3 施工:为减少托换柱与周边柱变形差造成的梁端弯矩增大,设计中根据计算结果对转换桁架的施工提出严格的预拱要求。

5.4 超长结构控制措施:本工程的地下室超长,为避免温度、收缩应力使地下室开裂漏水,在地下室中采取如下措施:5.4.1 设计:结构设计中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进行定量计算。

提高长方向的底板及楼板最小配筋率,顶板设置温度凹槽,底板、侧壁、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楼面每间距40~50米设后浇带,后浇带采用微膨胀砼。

5.4.2 材料:采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不得使用收缩性大的火山灰水泥;混凝土中添加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用量,同时采用60天龄期强度作为设计强度。

5.4.3 施工:做好温度控制,加强养护(建议采用蓄水养护)并延长养护期;加强楼面保护。

地下室各层楼面不应长期日晒雨淋,应及时覆土或做保护面层;在地下室周边未回填、顶板未覆土之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防止地下室因温度变化、日晒、干燥等产生裂缝。

5.5 特殊构件的设计:如大跨度玻璃天窗、大跨度共用空间、大雨蓬、异型楼梯等。

______________项目-----初步设计说明6 地基基础设计6.1 工程地质概况:6.1.1 场地、地形:根据编制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地面较平坦,自然地面标高为m(高程)。

6.1.2 场地地质特征描述见表6.1.2。

表6.1.2 场地地质特征6.1.3 本场地地基无液化土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