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广州vs台北摘要处于完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城市(广州和台北),在城市公园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公园的背景起源入手,再到总体特征、产权及管理方式,将广州和台北进行全方面对比,突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举出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
最后是两地在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对比,并试图对此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州;台北;对比第一章现代公园发展历程对比1.1 广州公园发展历程根据广州历年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得到各阶段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增长率变化。
自1918年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共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分别为:①1918年以前的晚清萌芽期;②1918——1935年的民国快速成长期;③1936——1949年的战乱毁坏减少期;④1950——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⑤1960——1978年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⑥1979——1999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不稳定增长期;⑦21世纪以来持续增长期。
1.1.1 晚清萌芽期(1918年以前)广州园林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苑,但真正具有现代公共园林意义的公园历史则不过一百年左右。
学界对广州首个公园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1906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成黄埔公园,现仅存遗迹图。
②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孙中山倡议于1921年建成,当时称广州第一公园,后更名为中央公园,现改名为人民公园。
不过,公园一词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广州第一个建立的具有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含义的应该是半殖民地时期沙面租界内的沙面公园。
1.1.2 民国快速成长期(1918——1935年)出现向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园,其个数和规模迅速增加,同期居全国之首。
公园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再是个别行为。
公园的建设大多依托现有条件,筹资方式、公园类型及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名称面积建设年代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7.76 1918观音山公园(今越秀公园)12.65 1924东山公园0.23 19231.1.3战乱毁坏减少期(1936--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不但1933年制定的广州公园建设计划未能实施,建好的公园也遭到战争不同程度的毁坏。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州只有观音山(越秀)公园、永汉(儿童)公园、中央公园、黄花岗公园、东山公园和净慧公园等几个城市公园,总面积约32.6hm²,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0.3㎡。
1.1.4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1950--1959年)公园数量和面积迅速增加,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公园类型愈加丰富,科教、纪念、综合功能突出。
1.1.5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1960--1975年)受国家经济困难及“文化大革命”影响,公园建设不仅停滞,园林绿地还被破坏,被征占1110.7公顷“用作生产地。
该时期仅新建一个公园—晓港公园,面积为16.66公顷,建于1975年。
1.1.6改革开放20年不稳定增长期(1979--1999年)公园数量和面积迅速增加,但年增长率波动显著。
这一时期,公园开始出现新类型,如城郊型郊野公园、村镇公园以及主题公园,进一步拓展了公园的功能,初次将公园功能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邻域,将游憩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相结合。
并初步形成城郊公园一市级公园一区级公园(村镇级)三级体系的城市公园系统。
1.1.7 21世纪以来快速持续增长期(2000年以来)公园数量和面积快速、稳定、持续增长。
公园绿地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社区公园等新类型,形成城郊公园一市级公园一区级(村镇级)公园一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四级体系。
其中,封闭社区的中心花园成为社区级公园的重要形式1.2 台北公园发展历程1.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都市公园的建设1.2.1.1 台湾公园的起源—圆山公园的指定1897年,风景优美的名胜地区圆山仔的丘陵地区,被总督府指定为圆山公园。
在这个时代都市公园、自然公园在制度上并没有区别。
当时的圆山公园就是台北市郊的自然风景优美的名胜地区。
1.2.1.2都市改造的公园建设根据台北市的既成市街地的改造计划-=市区改正事业,建设了台北的台北公园及龙山公园。
台北公园(新公园)是根据1900年的“台北城内市区计划”于1908年建设,台北市最早的洋风公园。
1.2.1.3公园系统的建设1932年“大台北市区计划”中的公园体系,计划了17处的公园,其中战前建设了川端公园,而另外的16处公园及公园道路,则由于世界大战的发生而停止了建设。
1.2.1.1小公园的建设根据“台湾都市计划令”,1937年6月府告示第110号,1942年告示第896号,告示了5区域的土地区划整理事业施行地区。
根据土地区划整理事业,54处的小公园用地受到了确保,其中11处公园于1942年度进行施工。
其余的43处公园,则未完成。
图1 台北市区计划街与公园图(1932年)(图源于/2012_11_01_archive.html)1.2.2 自1949年台湾光复后至1998年,台北都市公园演变1.2.2.1 开发停顿期 (1949-1967)台湾光复及播迁来台初期,台北市涌人大批难民,造成许多公园预定地遭违建占据。
此外,战后动荡不安的政治与经济,使得处于戒严时期的台湾,一切政策及建设皆以重建及军事为主,导致军事及机关用地需求量大增,公园用地也因此多被政府机关挪用,造成公园建设发展陷人停顿。
1.2.2.2 低度开发期 (1968-1980)台湾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台北市人口的增加,导致都市公园的需求也增加,但因政府施政的重点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都市计画以及公园的规划与兴建受到忽视。
但是在该时期有设置少数的公园,并且于1971年成立了台北市公园路灯管理处,专司公园的规划兴建。
1.2.2.3多元发展期 (1981-1998)民众开始注重自然对都市公园的意义,并且逐渐勇于表达其需求及意见。
此一阶段强调利用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的历史特色,导致公园规划出现未有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风格。
此外为缓和都市空间之不足,公园开始增设停车场、变电所、瓦斯整压站等公共设施。
1.2.2.4防灾生态期 (1999- )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兴起,强调永续都市、绿建筑、以及生态工法。
而台湾地处于亚热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台风、地震的发生机率高。
特别于1998年的921大地震,以及2001年的台风大淹水之后,政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防灾。
因此都市公园在防灾避难以及生态环保上,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台北市都市公园规划设计之演变1.2.3 台北公园演变将台北市公园之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并就规划方式及设计手法分别讨论。
40 个作为案例分析的台北市都市公园,在各时期的数目分别为: 0, 12, 22及6。
1946-1967年为开发停顿期,案例数目为0。
1968-1980年为低度开发期,平均每年的案例少于一座公园。
1981年之后,平均每年的案例为1.2座公园。
低度开发期的公园特色为:规划方式最常采用自然风格,具有饰景、休息、运动、与服务等分区,动线与空间组织为网状,以及设计手法最常采用入口有门、边界为栏杆。
多元发展期的公园为几何式,有饰景、休息、运动、广场与服务等分区,为状动线、集中型空间组织等规划方式,以及入口设有广场、边界为花坛与植栽混合的设计手法最为普遍而防灾生态期公园的特色:为自然形式,有饰景、休息、表演、运动、与广场等分区,为簇集型空间组织,入口有广场,边界有花坛、植栽、与绿篱。
另一方面,低度开发期的公园最不常具有表演与展示区,动线最不常为格子状,空间组织最不常为线型,入口最不常设有牌楼。
边界最不常设有绿篱。
多元发展期的公园则以混合式、纪念追思区、格子状动线、线型空间组织、入口设有牌楼、与边界没有栏杆最不普遍。
而防灾生态期的公园以几何式、纪念与管理区、辐射状与格子状动线、集中型与网格型空间组织、入口设有门与牌楼、边界设有栏杆与墙最不常见。
再者,综观这四个阶段可知台北市都市公园之演变概况。
第一,所有的案例皆有饰景与休息区,但表演、广场、与展示区有增加的趋势,而纪念与管理区有减少的现象。
第二,环状动线日渐普遍,而辐射状与格子状动线则慢慢减少,第三,线型与簇集型的空间组织益形普遍,而网格型则渐渐消失。
第四,公园设有门与牌楼的手法日渐稀少。
第五,边界为花坛、植栽、或绿篱的设计手法则越为流行。
1.3 总结公园绿地系统是一个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特点的概念,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转变及公园本身的发展,其名称和统计内容经历了诸多改变。
广州和台北公园绿地的发展都与国际、国内大环境及广州城市自身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及区划调整等背景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公园总体特征2.1广州公园的总体构成特征分析2.1.1广州公园的种类组成特征至 2005 年底,广州市区公园总数为 191个,分属于公园绿地中的4个中类,11个小类。
广州市的公园种类齐全,涵盖了现行分类标准中的所有公园类型。
丰富多样的公园种类体现了广州的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历史底蕴。
广州市拥有植物园和专类植物园达9处,总面积占全部公园面积17%。
丰富的南亚热带特色植被,给广州建造植物专类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市其它专类公园中有9处纪念公园,这与其作为近代革命历史发祥地之一的地位较为匹配,公园成为历史纪念物的载体,传承和保护着广州的特色文化。
广州儿童公园较少,城区只有市儿童公园一处,面积仅 1.11h㎡,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尽管其他公园内通常都设有儿童活动区,但其在活动内容和设施设置上都不能完全替代综合的儿童公园。
广州的带状公园不够突出,仅有的 5 处有 3 处在大学城,中心城区内河涌沿岸、滨江地带等带状地段没有很好地被利用。
滨水带状公园即滨水游憩绿地,不是简单的防护绿带,应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独特的景观效果,有的绵延数公里,一般具有开放、易识别、标志性强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带状公园可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而市民的多样化活动正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景观。
广州要充分发挥珠江两岸的景观资源,除了特色建筑群、灯光夜景,沿江还要建设足够规模的公园。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提出珠江大桥至黄埔大桥河段是城市风景游览河段,规划增加两岸公共绿地和绿化景点,特别是珠江新城一带,规划了主题花园、文体公园等。
未来珠江沿岸大型带状公园的建设将塑造广州的滨江城市新形象。
广州公园的构成主体是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共计 144 处,占公园总数的 3/4。
这两类公园以游憩、休息为主要功能,是城市居民日常使用最多的公园绿地类型。
其中,全市性公园内容丰富,设施完善,为全市居民服务,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范围的居民服务,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而小区游园为一个小区的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