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课题研究过程报告

地理课题研究过程报告

地理课题研究过程报告《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课题组吕敬一、课题是怎样被确定的()我是怎样来做这个研究课题的呢?现在我想把它从头来说一下。

我记得是2005年4月,学校科研中心下发一个通知,说是愿意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研组可以在20日之前递交申请书。

我并没有研究课题的经验,心里也不知道怎样去申报。

于是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我在西分校的一个办公室里就这个问题简单地向李萌主任咨询了一下,他很严肃地说了一些关于怎样选题和选成员的话,就让我有空到他的办公室去拿申请书。

我在第二天的下午领取了申请书。

翻开来看,才知道做一个课题是多么的不容易。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查阅关于课题申请的资料,以求弄懂每一个条款。

怎样确定课题呢?这在我是一个大问题。

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杨晓萍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6)上是找不到要研究的课题的。

因为它说的与我所处的现实的教学环境相差很远,但是它终于让我懂得了怎样在现实的亳州二中的教学环境中去确定一个我能够进行的课题来研究。

确定课题研究,即选题,就是确定研究什么教育问题的过程。

没有问题,就没有所谓的科学研究,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Al bert Ein st ei n,1879~1955)对此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著,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我还知道了选题决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效,是衡量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选题应遵循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

我在一个下午找到方迎春老师的住处,我们就选题讨论了大约三个小时,最终确定的课题名称是《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

我们谈到所查阅的大量关于网络课程和资源以及教育网站的文献资料,感觉到没有真正能够被现实教学中的老师拿来就可用的。

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教师和学生在运用上容易迷航。

因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就是方老师做的,在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上他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觉得如果没有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校园网真的要成了一个摆设。

我们很认真地讨论怎样搭建一个纯净的网络互动平台,让它与现实教学相结合,探索一个基于校园网的教学模式。

先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科目——地理,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运用上,我们被这个想法鼓舞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我们想这样做更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吧。

我们又利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约了地理老师于铁柱来谈,他很赞同我们的想法,并补充了一些他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经验和看法,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做这样一个课题的决心。

我们似乎看到了使用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归纳起来我们确定这样一个选题有三个理由:1、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形势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及教学计划纲要已颁行,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

那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只看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看过程。

一堂课结束了,即便学生说不出得到了怎样的明确的知识,然而,他确实交流了,沟通了,讨论了,体验了,操作了,经历了,你能说他一无所获吗?你能说教学效果不明显?至少要比记住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得到的多,其教学效果也是深厚持久的。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操作、探究和实践的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不再是“发布”,而成为一种交流和对话;学生的“练”不再是做规范的习题,而更多的是操作、探究和实践。

2、校园网利用问题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我校校园网络趋于完善,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我们选择构建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使校园网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媒体,而成为一锅大家都来添菜加料的美味“石头汤”。

从中我们将探索出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3、高中地理利用网络资源的方便快捷高中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构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利用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我把申请书填写好交给李萌主任时,他指出了我在时间设置上的一个错误,因为课题获得审批立项还需要一段时间,我把这个时间忽略了,修改以后申请书递交上去,就是一个大约四个月的长时间等待。

二、课题获得立项()2005年8月22日,李萌主任给我打电话说课题获得了立项,让我到的办公室去拿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

我迫不及待的翻开找,结果发现我们课题的名称被改为《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可能是评审的专家和老师认为这个题目更好吧,但是我的名字被弄错了,不知道是否打字员在输入电脑的时候把“敬”看成了“敏”。

(我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老师也是把我喊成了“吕敏”)课题获得了立项,虽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缺憾,我还是十分高兴的,我可以把我的想法付诸实践了。

我希望在课题完成的时候能够弥补这么一个缺憾。

三、开题会议和第一阶段计划落实情况(——)1、撰写开题报告、活动计划、经费预算。

2005年9月9日,我们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课题组近期活动计划》、《课题经费预算报告》,在学校科研中心召开的每学期开始例行的省级课题会上进行了交流,并把文档提交一份科研中心保存。

2、严格按照计划,分工明确地开展工作。

在2005年9月~10月这两个月内,我们按照计划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知名的教育网站,地理资源网站,网络教学互动模式研究资料,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和地理网络教学相关的资料信息,查阅的结果使我们觉得自己构建一个纯粹的上课应用性平台很有必要,因为所有的相关研究都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资料库阶段,是老师教学应用的一个资料库,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其中。

也就是说互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这也就是下面我们课题的研究背景中所说的情况。

(1)世界各国重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网络教育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 ern et上。

英国到2000年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课程与网络的结合。

日本政府在100所中小学进行的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我国在网络教育中处于尝试阶段在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即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讲稿中注入互联网上新的内容,用新的资料更新教学设计或者在讲授中加入交互演示,或者改编在线找到的教学设计,或者围绕一些以前从未得到的资料创作新的教学设计”(潘东标语)。

这种策略中,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不是为了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这些策略丰富课程,用互联网资源作为增进课堂活力的催化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必须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平台,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许多中小学尝试让学生上网就某一主题收集资料或者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但这种环境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000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全国首创网络教学,在初中实验班的地理、外语课试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随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继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

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当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建构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互动平台,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们购买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导论》,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订阅了四份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中国电化教育》,以求获得国内与地理和电化教育相关的最新研究资料,因为除《地理教育》是双月刊外其余都是月刊,所以我们每月有一个学习会议,阅读杂志并讨论相关课题研究资料、文献等,从中我们获得许多宝贵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根据学校科研中心的安排,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成果。

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课题组成员汇报近期个人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充分讨论、交流。

学校科研中心给每个成员购买了一个256M的U 盘,用来临时存储相关资料和电子文档。

我们课题组自己购买了一个80G的移动硬盘,用来存储平时积累的相关资料和电子文档。

购买了一个索尼DCR-SR62E的数码摄录一体机准备进行课堂教学实录,并与常态教学对比。

四、初步完成亳州二中地理平台构建(——)1、本阶段网络平台整体架构确定,部分栏目已做好可以使用。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和可行性论证,我们确定了11个栏目,分别是:新闻、地理知识专辑、网络课本、课件、论文、试卷、在线考试、作业、BBS论坛、地理游戏、优秀链接。

其中网络课本(电子教材)、BBS已可以使用,其他的栏目内容在充实中,因为需要动态更新。

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仅靠课题组的力量难以实现在线考试和作业栏目,我们就把这两个整合到网络课堂这个平台上去了,利用学生反馈来完成作业和试题自测。

详见方迎春的《网络平台概述》和《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建设体会》。

2、撰写出阶段成果论文3篇并获得评比奖项和交流。

根据本阶段工作,课题组成员撰写了3篇论文,分别是吕敬和于铁柱的《亳州二中地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获2006年亳州市教研成果三等奖、方迎春的《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发表于《谯城教育》(第3期2006年6月)上并获得省课题开题会议交流论文二等奖、于铁柱的《浅谈网络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安徽电化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