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
C.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解析】3.选非题。
A项正确:康熙帝平三藩,灭吴三桂。
B项正确:汉景帝代表中央政府,诸侯以吴王刘濞为首。
C项错误:苻坚谢玄对战的是淝水之战。
D项正确:郭子仪、李光弼是政府军,史思明是叛军。
【选C】
【思维导图】
【梳理】
1.涿鹿之战:
(1)炎黄二帝斗蚩尤。
(2)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有争议,一般不考)。
(3)符号:风伯雨师。
(4)阪泉之战:该战争属于内斗,发生在涿鹿之战后。
(5)人物:仓颉造字,嫘祖养蚕。
2.鸣条之战:
(1)人物:商汤灭夏、伊尹。
(2)伊尹调和五味治天下,老子发展成“治大国如烹小鲜”。
3.牧野之战:
(1)人物:武王伐纣。
(2)典故:阵前倒戈、抚梁易柱、倒曳九牛。
(3)以少胜多。
(4)建筑:鹿台(纣王自焚)。
4.武庚之乱和国人暴动考查不多。
5.长勺之战:典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城濮之战:
(1)人物:晋国和楚国。
(2)典故:退避三舍(1舍=30里),诱敌深入。
7.桂陵之战:
(1)人物: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
(2)典故:围魏救赵。
8.马陵之战:
(1)人物:孙膑和庞涓。
(2)典故:减灶诱敌。
9.长平之战:常考典故:纸上谈兵。
10.巨鹿之战:
(1)人物:项羽攻打章邯、王离。
(2)典故:破釜沉舟。
(3)以少胜多。
11.垓下之战:
(1)典故: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2)楚河汉界源自于鸿沟合议。
(3)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白登之围:
(1)时间:西汉初年。
(2)人物:高祖刘邦。
(3)结果:陈平出奇计救刘邦。
13.七国之乱:
(1)人物:汉景帝对战吴王刘濞等。
(2)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14.汉武帝反击匈奴:
(1)时间: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
(2)典故:霍去病封狼居胥。
15.昆阳之战:刘秀一战成名,以少胜多。
16.官渡之战:
(1)时间:汉末。
(2)人物:曹操攻打袁绍。
(3)典故:火烧乌巢,该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17.赤壁之战:
(1)人物:孙刘联合抗曹。
(2)典故:羽扇纶巾指周瑜,该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3)历史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猇亭之战、夷陵之战:
(1)人物:刘备攻打东吴,东吴将领是陆逊。
(2)典故:火烧连营、以逸待劳。
19.淝水之战:
(1)时间:东晋。
(2)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3)计谋:激将法。
(4)该战役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兵力相差10倍。
20.安史之乱:
(1)时间:唐朝。
(2)人物: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史思明。
(3)事件:马嵬坡兵变,睢阳(张巡坚守很长时间,为政府军赢得时间)。
(4)典故:郭子仪醉打金枝。
21.澶渊之盟:
(1)时间:北宋时期。
(2)人物:宋真宗对契丹萧太后。
22.郾城之战:
(1)南宋的岳飞抗金。
(2)典故:直捣黄龙、东窗事发。
(3)该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小说中有800破10万的情节。
23.靖难之役:明朝迁都。
24.土木堡之变:
(1)人物:明英宗朱祁镇和于谦。
(2)于谦:北京保卫战、《石灰吟》。
25.三藩之乱:
(1)康熙平三藩之乱,灭吴三桂。
(2)典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26.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Be your better self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Be your better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