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游览资料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从此结束。
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东宫门、仁寿殿一带是颐和园宫廷区的“外朝”部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由大殿、配殿、庭院、宫门、朝房、影壁、牌楼及石桥和广场构成。
建筑群沿东西方向依次排列,按照皇家建筑的统一模式,建筑逐渐升高,空间层次由旷到聚,形成一组格局严谨、布列有序的东西轴线建筑。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
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
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
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
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
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
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内朝房内朝房又称南、北九卿房,位于东宫门内的小庭院两侧,南北各有9间房屋,中三间有廊,建筑面积73平方米。
因在清代是六部九卿值班的地方,故称为南、北九卿房。
仁寿门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
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
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
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额。
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苍龙教子,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
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仁寿殿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并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
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块巨大的湖石作为屏障。
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
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我国古代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设置则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
这里却是凤在中央、龙陪两旁的格局:双凤居中,气宇轩昂;龙却俯首猥琐,退居二线。
凤凰的爪子牢牢地抓住大地,象征慈禧大权在握,旁边龙的龙爪虚张,说明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院中还有一只造型怪异的铜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奇异,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
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
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
仁寿殿南北配殿均面阔5间带后罩房,柱高4.11米。
仁寿殿迤西,玉澜堂迤东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
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宫庭区的“内寝”部分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云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寿膳房等娱乐及生活辅助建筑,是帝后起居活动的区域。
乾隆时期,这里仅为帝后游园时休息饮宴的场所,属于苑林区的一部分。
重修颐和园后,玉澜堂改为皇帝的寝宫,宜芸馆改为皇后的寝宫,乐寿堂改为慈禧太后的寝宫,此处成为宫廷区的“内寝”了。
“内寝”部分属居住建筑,故采用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修建形式,各个院落按帝、后的礼制级别,在建筑布局和尺度设计上不相雷同。
全部建筑用游廊联接成为一个整体。
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颐和园时被作为光绪帝的寝宫。
明间外檐匾额“玉澜堂”,语出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
殿内外的2副楹联“渚香细裛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及“曙光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形象地点染出玉澜堂烟雨朦朦、荷香细细、水光浸晓、曙色映阶的迷人景观。
玉澜堂的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均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穿堂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囚居于此,2座穿堂配殿内横砌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变为凄苦寂寥的牢笼。
玉澜堂后面的庭院正中,是用北太湖石叠起的2座假山,院西临湖建有夕佳楼,其名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句,意为观赏夕阳佳景之楼。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宜芸馆在清漪园时为乾隆帝的书库,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
它与玉澜堂建筑群相连,按布局可视为玉澜堂的后院。
由宜芸门、宜芸馆、近西轩、道存斋及游廊组成,庭院稍小于玉澜堂。
院内南侧廊后檐白粉墙上,东、西各嵌有5块乾隆帝所临名家墨刻石。
1979年,因为游人拥挤,正殿中间拆成通道,门窗改为大槅扇门可随时摘下安上。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清漪园时是一座佛堂,颐和园时是慈禧太后的寝宫。
乐寿堂在宜芸馆的西北面,是“内寝”建筑的主体,为一组前后2进,左右各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院中以低矮的游廊联接各建筑物,分划庭院空间。
整个院落由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及值房等组成。
水木自亲紧靠昆明湖的5间穿堂殿水木自亲是乐寿堂的宫门。
门前有1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
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就到达了乐寿堂前开阔豁达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很自然的成为宫门内的照壁。
堂前对称地排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宫廷小品,庭院内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品种,显得开朗、清丽、典雅而又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青芝岫的故事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
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
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
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
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
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
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
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
”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
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
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
后来,还是刘墉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
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
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
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
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
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永寿斋位于乐寿堂的东跨院,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曾在此居住,故俗称总管院。
大戏楼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
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
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
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
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佛香阁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排云殿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
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