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PPT课件

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PPT课件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实验稿的表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 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 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 卫生、环境保护及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 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 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 越大的影响。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版课标: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 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 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 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 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 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明确学科地位。回答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的发展变化等
既关注科学实践(教学策略和方法),又关注科学知识(概念)的学习。
“2011美国科学教育框架” “2012美国科学教育标准”
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与探究 教学同样具有挑战!
变化:(1)关注科学实践(包括科学探究、工程实践);
(2)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本学科、跨学科),对知识、概念的要求 远远高于我国。 修订后的课标与全球变化高度一致,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2004年,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就已提出“倡导学 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
背景和依据
教育部基础司在2009年12月25日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议上明确指 出:此次理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要充分反 应国际上在概念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 修订的重点聚焦在凸显和传递重要的科学 概念。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实验稿的表述: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 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 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 之一。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版课标:增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 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 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 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 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 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范围课标实验调研数据。 • 各地教研部门和有关单位提交的课标修改意见。
背景和依据
课标修订组特别注意吸纳国际上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和成功的经验。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 比较研究,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筛选 和表述方面。
对概念教学进行研究,是近年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的 重要内容。围绕重要概念(或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对于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具有重 要意义。
(原:打破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有失偏颇。 如有关动物的类群)
• 更具可行性
2011版课标的主要变化
• • • • • 课程性质——凸显科学本质 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强调重要概念 教学建议——关注概念学习 教材编写建议 评价建议——重视概念知识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 内容有所增加 • 凸显科学本质 • 体现生物学“科学”、“理科”的属性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版课标:增加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 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 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 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 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 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明确学科属性、课程所包含内容。 强调结果的同时突出方式和过程; 体现合作学习;由生物科学过渡到生物学课程
明确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版课标:增加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 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 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 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 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现三维目标; 期待“如何学”实为“如何教”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背景和依据
实验稿课标已使用10年,经历3次修订过程。
• 2003-2004,加强德育,精简案例,打磨文字。 • 2007-2008,修改课程性质部分,精简案例,降低 具体内容标准的教学要求(调整部分目标行为动 词)。 • 2009-2011,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列出50个重要 概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都强调概念教学。
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凸显重要概念传递
----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倡导主动探究学习——2001版课标特点 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式 凸显重要概念传递——2011版课标特点
强调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主要内容
课标修订的背景和依据
修订后课标的特色和主要变化 课标与课堂教学
背景和依据
• 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迅速,吸取相关经验。
2011版课标: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 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 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 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 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 重要领域之一。
学科地位和价值;体现“必修课”的属性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 变化要点:
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 质。 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不 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 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 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 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 终身学习的能力。
自然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 世界是可被认知的 • 科学很大程度依赖于观察【定量】、实验证据【检验猜想】 、合理的论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的态度 • 科学用于解释和预测 •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富于创造力)
修订的基本思路
• 在课标宗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 架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重大方向、思路和框架等方 面保持稳定; • 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修改8年级学 生学习和理解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修订后课标的特点
• 保持实验稿特色:理念鲜明,目标明确, 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 • 更加重视概念教学 • 内容更趋全面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