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应用“四规律”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现、社会史观是新课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标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 文明史观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反人类自身的文明化历史为基本线索,全球史观主要强调的是人类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近代化史观以突出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溃进为纵向发展主线,社会史观强调关注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以文明史观看待人类历史进程1. 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线索规律(1)政治文明演变规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物质文明演变规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
(3)精神文明演变规律: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4、启示借鉴(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
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
(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
应突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德神;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
【例证1】(2011·浙江高考)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抖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文明史观中的政治文明,侧重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内容和比较以及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内容与发展趋势。
第(1)问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从“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以判断出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以判断出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差别可以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的主张较易得出,评价注意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对“新的变化”的分析要依据“近百年来”的时间信息,另外通过政权的变化也可得出;对加着重号的文句的分析关键是把握近代中国各个政权代表的阶级利益;对“历史趋势”的回答要注意题干的限制,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
[答案] (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抬。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人了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应用1】(2012北京模拟)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 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D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现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说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切入点考查看待历史问题的视角。
新航路开辟宜考查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及全球(整体)史观,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查,故④对;材料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立足于文明史观,“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除了体现文明史观外,还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由传统向现代演进)故②正确;材料内容中肯,符合历史事实,没有夸大,只是视角不同,故排除①③。
答案:D二以近代化史观审视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1、基本内涵近代史观,又称现代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2、主要着眼点政治近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近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等。
3. 线索规律(1)近代化模式指各国近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2)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为例: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近代工业社会。
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4. 启示借鉴以近代化史观审视各国近代化的多样化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思想文化近代化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例证2】(2012山东高考)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 建立了以国共台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解析】国民革命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A项错误;B、C 两项与题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符;D 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最主要功缘,为民主政治的实行提供了机遇。
【应用2】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
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 世纪60 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渭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枝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19 世纪40~60 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枝”,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19 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
进入20 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前20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自19 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利用材料,设置探究问题。
第(1)问从当时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清政府的冲击角度分析其理念的变化。
第(2)问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入侵、先进中国人的思想变化、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