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设计

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

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 收集信息→ 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

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

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一、主要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③二氧化碳的用途;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了解);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 制取实验。

采取复习导入法。

提问:(1)实验室制取氧气(H2O2= KClO3= KMnO4= )装置、收集、方法等。

(2)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O2、CO+O2等),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 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用试管)],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HCl),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由CaCO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

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

(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葡萄糖)+6CO2]。

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0.03%),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

这时教师提出: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136页图5——18,完成此内容教学。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

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

※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关于温室效应,有时对人类是有利的,加剧了就不利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