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究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究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究发表时间:2018-07-18T15:50:17.390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2期作者:安琪[导读]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处于逐步成长的阶段。

而相应的,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也从起步开始,逐步发展成熟。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投资银行业务,还有很大差距。

本文在这个背景下,叙述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处于逐步成长的阶段。

而相应的,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也从起步开始,逐步发展成熟。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投资银行业务,还有很大差距。

本文在这个背景下,叙述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银行;投行业务;证券市场 1.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1.1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而且发展迅速。

在经济领域中,投行业务这一描述包含了很多含义。

广义地分析,它的内涵比较宽泛,包含了众多金融业务;而狭义地分析,它主要指资本市场中的相关业务。

狭义的投资银行含义,仅限于某些资本市场,其中重点表现于发行市场的承销,并购,与融资业务的财务分析。

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则不局限于特定的资本市场,即包含公司的融资支持,兼并和收购辅助,股票的承销和辅助发行,资产管理及投资分析和风投业务。

1.2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完备的投资银行体系的研究,当今投资银行的热门业务主要是项目融资,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等。

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收入,集中表现比较基础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管理相对高端的业务仍处在发展的最初阶段。

行业领先的券商和投行的业务已经表现出在资金信托、重组合并、资产证券化、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政府与机构财政顾问、企业资信服务等投行业务收入的逐步增长,但是虽然这些业务收入的绝对数值有所上涨,这些新兴的、利润更加丰厚的投行业务仍然不在我国投资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中,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仍然以比较基础的投资银行业务为主要的创收来源。

与西方等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投资市场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初始阶段,资产实力弱、业务拓展不足、收入来源不够丰富、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仍待解决。

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在世界仍处于落后状态,收入水平欠缺,无法适应国际投资银行发展的节奏。

2.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2.1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证券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00家,但是这些证券公司中的大部分规模并不大,抵抗风险的能力不足。

有行业分析表明,2015年我国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排名前三的证券公司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远不如美国的顶尖投资银行。

公司的资产规模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公司的风险抵抗和承受能力不足,抵御风险的措施不完善,无法从容地应对复杂、变幻莫测的投资环境。

这样的企业对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完全,不仅无法很好地开拓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市场,而且在与外资投行进入中国之后的业务竞争中也不堪一击。

2.2业务范围较窄我国的券商业务范围涵盖少,主要的盈利方式还是基本的投资银行业务。

利润丰厚的资产管理和并购重组业务,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参与度很低。

我国的投资银行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从事的投资银行业务深度、广度都明显不足。

我国投行业务主体自营业务的广度也十分有限,主要是赚取证券差价,与发达国家的投行业务相比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目前很多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为自营业务,依靠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优势赚取利润,而投资银行业务的境地十分尴尬,而且我国投资银行业务主体的投行业务依然依赖证券的二级市场行情,收入与二级市场走势相关性较高。

于此同时,我国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对相对深入而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诸如并购重组、风险投资、咨询等业务涉及很少,参与度很低,以至于国内投行对国内投行业务的占有率低下。

2.3业务结构相似,专业化程度不高我国当前投资银行业务主体的整体业务开展情况差异很小,不管是在业务开展还是在业务创收方面,不同的投资银行业务组织机构都有较大的相似度,而帮助企业从竞争中显现实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或有较大相对优势的业务也拓展不足。

这种现象主要能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投资银行业务主体的承销业务差异性不足。

我国目前主要推行审批制的准入制度,发行证券、进入证券市场难度很大,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工具需求和当前证券市场准入难度大造成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不丰富的矛盾,使得证券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卖方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证券的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差价巨大,但在当期的调控政策下,证券发行失败的情况是很难被市场接受的,这也导致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几乎为零,我国证券承销商正是看准了这样的市场特点,对证券承销业务十分看重。

第二,经纪业务拓展不足。

我国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和证券种类比较贫乏,主要集中于股票、债券和期权期货,而在这些证券中,股票又占了绝大多数的份额,这使得我国证券承销机构更擅长股票发行的承销,对其他债券发行的承销业务专业性不足。

同时,我国证券承销业务的授权太过散乱,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投资银行具有证券承销资格的市场特点,我国对证券承销机构的限制和认证非常松散,证券发行市场因此比较混乱,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进一步完善。

同时,松散的行业监督也使得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在自身业务的强化和业务拓展上组织混乱、不注重效率,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

3.政策建议3.1寻求合适的发展策略,吸取国际投行的优秀经验投资银行业应当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从当下形势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内的结构调整问题和证券业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仍是我国经济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此,我国的投资银行应摆正自身位置,通过了解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来规划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要明晓重点攻克方向,从而展现自身的优势。

3.2创新化发展3.2.1业务品种的创新对于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是我国投资银行现有的一大问题。

如何进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尤其是在资产重组与转让、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信服务和政府与机构财务顾问等具有科学性领先性的业务的开拓,十分重要。

适度提高并购业务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再逐步将并购业务转为核心业务。

我国投行应在并购策划、谈判技巧、支付方式、并购整合等方面提高专业性,实现自我创新。

如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这种方式早已频繁应用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它摒弃了传统的现金交易,避免了企业因大量资金流出而产生的购并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

这一创新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并且已经逐渐应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3.2.2业务模式的创新投资银行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面临着全面深化的改革需求。

由于二者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应当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积极推进线上业务的开展,从而实现业务模式的改革和拓展。

投资银行业务主体也应当利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来建设投资银行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虚拟营业部的创建。

证券信息服务所潜在的巨大商机对于投资银行来讲,应深入了解和及早介入,将切实详细的各种金融产品的组件送入到投资者的手中,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来进行整改与创新,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

3.3专业化发展相较而言,发达经济体如美欧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其业务组织比较广,业务涵盖的范围也相当较大,但是这些实力较强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在其业务品种的拓展中比较谨慎,并不会一味寻求业务种类在数量上的扩张,而是会遵循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对自身的实力和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在保证自身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进行业务的扩张和拓展,保证自身的经营效率。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成熟投资银行也会在专业化和业务的广度中寻求比较高效的平衡状态,保证自身的强势业务处于突出地位。

例如,美林公司擅长经纪和咨询业务,高盛公司则是有名的金融服务类龙头。

所以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也应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在保证自身有较强的优势业务之后再考虑业务广度的提高,而不是盲目进行业务拓展,而使自己丧失核心竞争力。

3.4 增加资本集中程度、扩大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十分重要,资产规模比较大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拓展自身业务实力。

而国内当前投行业务主体呈现比较散乱的特点,整个行业的资产规模十分有限,业务组织效率低,所以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应当增强自身的资本积累,稳步提高自身的资产规模,以获得更好的业务组织基础。

3.5改善股本结构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在投资银行业也是如此,大部分股权都集中于少数股东手中,所以投资银行业务主体应当顺应股权改革的发展方向,适当分散公司的股权持有结构,优化自身的经营基础。

参考文献:[1]李迅雷.中国投资银行功能及其业务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2014(3):3-7[2]陈欣阳.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浅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2014(6):90-91[3]李娜.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4):117-118[4]程克群.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探析 [J].江淮论坛,2013(3):15-20[5]吴萍.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财会前沿,2016(2):118[6]周秋菊.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7(4):32-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