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课标要求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
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年)穿西装的头像。
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20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
鲁迅曾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评价该作品。
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01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脱亚入欧”论的始作俑者。
福泽谕吉为何要提出“脱亚入欧”论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过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一、政治上:废除旧体制: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3府72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
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经济上:发展新经济: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
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
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 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具体内容参见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三、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过渡】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
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
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可参照教材“学思之窗”: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表现:采用西方历法。
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如: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备课资料】“脱亚入欧”论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
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
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
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
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
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求知识于世界”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
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
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
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
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
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
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
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
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
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
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
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
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
1873年3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
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
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