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练习题(含答案)

中学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练习题(含答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图(甲图)及某区农业活动流程图(乙图),回答1~2题。

甲图乙图
1.乙图所示农业活动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农业带()
A.畜牧和灌溉农业带B.乳畜带C.棉花带D.混合农业带
2.如果在甲图中“”区域再增加一个农业带,该带最恰当的名称是()
A.水稻种植带B.热带经济作物带C.园艺带D.大豆带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形区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应该注意()
A.红壤的改良B.黑土的利用和保护
C.沼泽的开垦D.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4.该地区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是()
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控制人口增长D.改良土壤
图中的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面,被称为“旱腰带”。

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读图回答5~6题。

5.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困难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6.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的发展宜()
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发矿产资源
C.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垦区粮食的商品率已达到93%。

结合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图,回答7~9 题。

7.制约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
C.气候较为干旱D.光照条件差
8.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A.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粮食单产高
C.播种面积广D.生产技术水平高
9.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总产量高
B.耕地面积广
C.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广
D.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差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11.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1)比较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

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___。

都有大面积的________和________种植;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分)
(2)比较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区位条件,两者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

(6分)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13.如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分别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解释该地水稻生产面积扩大的原因。

(12分)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

请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

(12分)
答案
解析:1.D 2.C第1题,乙图所示既有人工牧草,又有作物,应该是混合农业带。

第2题,图甲中的
“”区域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区,这里是美国的城市密集区,因此如果再增加一个农业带,应该是园艺带。

解析:3.B 4.B由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松嫩平原地区。

该区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实行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故耕地面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要增加粮食产量,必须注重黑土的保护和培肥,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解析:5.A 6.C图中阴影地区地处渭河以北,从图示可以看出当地与渭河平原相比地势起伏大,地表水存留困难,导致旱灾严重。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应该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解析:7.A8.A9.C第7题,黑龙江所处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8题,由于地形平坦,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是其粮食生产的突出特征。

第9题,因其地广人稀,
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广,使得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解析:10.B11.A第10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A错。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B对。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加快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C错。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不大,D错。

第11题,根据图示内容,该地发展草业经济,畜牧业是异地育肥,有效保护当地环境,中部发展饲料种植,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加强了保护,所以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A对。

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但不是各自独立,而是密切相关,B、C错。

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错。

12.解析:第(1)题,美国东北部和中国东北部平原地形广阔且黑土肥沃,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都是两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农业地域类型都是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农业结构的不同之处: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还有发达的乳畜业生产,而我国东北部地区则有水稻种植。

第(2)题,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两地的自然条件类似,农业生产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分析发展小麦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入手。

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种植水稻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热量不足,光照不足。

第(4)题,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方面,气候的温凉是此处草类茂盛的原因;社会经济方面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等。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小麦玉米美国还有乳畜业生产;而我国东北部地区则有水稻种植
(2)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热量不足,光照不足(4)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气候寒冷,利于牧草生长
13.解析:第(1)题直接读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布局变化;水稻面积扩大可从市场、水源、气温等角度分析。

第(2)题,要理解玉米生长需要的保障,就是其生长需要的条件(气候、水源、土壤等),由于东、西部的山地、草原等的存在,具备了或强化了这些条件。

答案:(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业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原因:气候变暖;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市场需求增大及政策支持;水稻品种改良。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了大量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