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复习

论述题:1、《诗经》爱情诗追求“真挚、忠贞”情爱观的意义。

参阅诗歌:追求蒹葭关雎木瓜相思子衿将仲子摽有梅无论追求还是相思都因时空的阻隔,爱(求)而不得,因为心中充满着对爱情的希望,不会因外在因素轻易放弃,苦苦追求与相思中显现真挚与忠贞及。

(与金钱地位名望无关受时代,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2、屈原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

参阅哀郢湘君橘颂立论:赞同屈原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典型人物值得学习。

屈原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楚国、忠于楚怀王、怜悯楚国的老百姓、敢于批评当朝统治者及痛斥奸佞小人、恨己报国无门、希望实行美政等(屈原的爱国与时代、文化、家庭、出身、经历等有关)驳论:屈原不是爱国是愚忠。

不值得学习。

(忠的国君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偏听谗言;爱的楚国是楚怀王的私产,不善于变通良禽应择木而栖;不识时务历史倾向大一统等)3、《老子》中表达出的“无为、无不为”的价值观。

参阅曲则全无为、无不为思想的理解自然之道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不人为的破坏自然之道。

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谋略之道以假装不做的方式达到做的目的。

参阅曲则全以表面是曲、枉、洼、敝、少、多,实则达到的是全、直、盈、新、得、不惑、如何做?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表面装无为实质真有为。

生存之道为了达到目的,无论弱者强者都适用。

装憨、傻、痴、呆,在加忍、和让。

表面大智若愚、大巧若呆实质可能以弱胜强、以小胜大达到后发制人。

4、《论语》作品体现的君子观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自汉代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典范,关于解释有很多,但基础的应该是孔子的“礼”说:“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和孟子的“四德”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董仲舒加了一个“信”,信者,人言也,或曰实也。

指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简单解释的话,仁是仁爱之心;义是从善去恶;礼是尊敬他人;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参阅论语节选论语中的君子要素首先善良有仁爱心, 其次责任有担当理想之志后之言行一致不结党营私等。

5、《孟子》作品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具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精神的崇高道德境界。

人人都有,小心呵护。

如何培养?首先要“直养而无害”,其次须“配义与道”,第三要长期“集义”,第四培养还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6、《叔向贺贫》的德与财关系的探讨、崇尚重德轻不义财。

或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身居权力高位要甘于清贫,重德轻不义之财,要忧心自己道德有无建树而不忧心自己有没有财产,利用权力无德捞财自取灭亡,不仅害己害家还祸国殃民。

7、《垓下之围》涉及“英雄观”的探讨。

古代英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出雄。

故英雄一定要介入当世纷争,勇于承担,有大作为、大动作、大贡献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毫无一丝退避之心的人。

西方英雄观:英雄具有多样性标准,职责有限,贡献无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美好的目标面前不居人后等等,都可称英雄。

项羽悲剧英雄霸王别姬慷慨悲歌,多情重义无策略;东城快战威武勇猛,刚愎自大无远谋;乌江自刎宁死不辱,知耻重义无屈伸。

8、陶渊明作品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表现出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参阅陶渊明和郭主簿饮酒诗穷则独善其身与达则兼济天下相对并非是物质贫穷、家徒四壁,而指政治仕途由于政治环境黑暗、险恶、污浊,无独立、自由、个性,仕途无望、无路可走,选择远离政治,立志做一个有安贫乐道、人格高洁又自由、独立、个性的人。

9、杜甫作品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参阅哀江头中学作品忧国忧民表现:无论穷达始终心怀天下;无论在朝在野积极关注国事,忧国忧民;以民为贵、喜欢劳动、亲近人民和怜悯苦难百姓等。

体现读书人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担当与责任、体现读书人的敢于批评现时的精神、体现读书人一颗怜悯同情之心。

体现读书人的独立思想。

10、结合古代文人思想,论逆境中生存之道选择。

参阅儒道思想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达观的入世态度;道家明知不可为不为之的变通另辟蹊径的出世态度)材料论述文简单结构思路一,概括材料,提出主题思想二、解析要求的主题(独善其身,忧国忧民、英雄观)三,论证:古今对比古:大学语文的理论材料今:联系当今现状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回答为什么)四,现实意义的阐述文学理论简答题1、财大的校风、校训及其意义校风:求实创新校训好学笃行厚德致远校风是学校确立其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当崇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校训是学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炼出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告诫、要求含义的警句。

它是校园文化精神核心,是校园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学校各项事务指导性的纲领。

2、赋比兴赋:陈也;铺陈叙述之意。

比:作比喻、打比方。

兴:启也;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情。

3、重章叠句在《诗经》中,在诗歌的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诗段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音乐美也有拓宽意境深化感情的表达效果。

4、楚辞战国后期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西汉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辑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曰《楚辞》,故《楚辞》又作为书名流传于世。

楚辞的产生,首先,是由于楚地的山川、风物、民情及习俗的孕育;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的滋养及参差不齐的句式和语助词“兮”的运用;再者,楚辞得力于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造,是他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再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楚辞的浪漫主义体现在: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

5、托物言志也称咏物述志,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物的性质、特点或某些属性,实质上是借此抒发作者自我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此表现手法开创于屈原,在表情达意上有委婉曲折的特征,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创作,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古代散文散文即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其中包括非文学作品)。

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意识的明确,唐以后散文的内涵又有所变化,但它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的政治、历史、哲学等著作。

6-2 儒家仁义礼智信仁是仁爱之心;义是从善去恶;礼是尊敬他人;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7、汉乐府(乐府)乐府原指汉代官府的音乐管理机关,其任务是将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和文人创作的诗制成曲谱配乐,供祭祀和宴饮时用。

后来把乐府所采集、创作的诗,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由官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后人拟作以及宋元明之词、散曲、剧曲也称“乐府”。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强、杂言和五言的句式、口语化的艺术特色,对后代的诗歌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有画是王维的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指作者在写景状物或刻画人物动作等的过程中,运用绘画的原理,即注重景物、人物的空间位置,及其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以及动态的描写,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画面感,其表达效果较生动形象,较容易诱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立体的动态的画面感。

8、唐代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其理论主张一是提倡“文以载道”,复兴儒学;二是“务去成言”,反对因袭,提倡独创。

唐代古文运动上承先秦散文,下启宋代古文,形成至今仍为经典的散文风格。

9、格律诗在格律上的基本要求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及押韵等均有严格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押韵须押平声韵,且不得换韵。

格律上基本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讲究对仗。

10、词是产生于隋的一种配乐演唱的歌,具有诗歌与音乐的双重性质。

每首词要按一定的乐谱填写,形成一定的词调(即词牌),因词具有音乐的特性,所以又称乐府。

每种词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相应的固定格式,要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词虽然“句有定字”,但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11、词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并且“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每首词分为数片,但以两片的为多,句式特征为长短句,押韵每个调各有其格式,对仗的要求不固定亦不严格,讲究字音配合严密。

12、对联在格式(律)上的基本要求每一幅对联分为上下两联,上下联的字数与句式要相同;上下联的平仄只涉及每句的句脚,其应用要遵循特定的格式要求。

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横批可有可无14、婉约词15、豪放派(词)北宋词至苏轼遂有一变,不受音律的束缚,横放杰出,浩怀逸气,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

词本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不同的两条道路,一、秉承传统,创制新调,要求歌词与音乐密切配合,此为婉约,代表人物为柳永、周邦彦。

二、打破音律协调,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此为豪放。

苏轼、黄庭坚等倡其先,陆游、辛弃疾等随其后,遂开一种以长短句抒写广泛内容的新诗体。

16、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双成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17、近体诗亦称“格律诗”,“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及押韵等均有严格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平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押韵须押平声韵,且不得换韵。

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隋宫》等。

18、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近体诗相对。

每篇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平仄、对仗,用韵也比较自由。

如陶渊明《饮酒》、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散文简答1、哀郢主题该诗通过作者被放逐过程中的经历及其感受,抒发了对失陷了的楚国郢都的眷念、表达了作者爱国、忠君、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被放逐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