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专复习要点答题技巧

大学语文专复习要点答题技巧

大学语文专复习要点答题技巧《大学语文(专)》是自学考试中的公共课程。

其客观性选择题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初步运用能力,具有覆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的特点。

考生复习大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一、作品主要内容。

这类题目主要测试学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随机性较大,但也不是随意抽取,无迹可寻。

一般来说,都与作品的要点有关。

因此学员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对课文后的“提示”多加注意。

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题:下列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情节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将相和欢;B.渑池之会、将相和欢、完璧归赵;C.完璧归赵、将相和欢、渑池之会;D.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

如果熟悉课文可直接选择D.另外,课文后的“提示”对三个故事也作了概括,可以帮助记忆。

二、文学史知识。

这类题目是考查学员必须掌握的文学史常识,所涉及内容一般都在课文前的作家、作品介绍中出现过。

因此学员在阅读课文时,不能轻易放过这部分的介绍,应该用心阅读,认真记忆。

其中一些关键性句子正是要掌握的文学史常识。

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狂人日记》、《阿Q正传》是他小说的代表作”。

又如“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等。

这类题目答题时还可适当注意运用技巧。

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题:朱自清参加过的文学团体是()。

A.创作社;B.太阳社;C.左联;D.文学研究会。

此题的答案在《论气节》一文前的作者介绍中:“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如果学员在复习时对这一点事先作过整理和记忆,可直接选择。

倘若学员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也不要放弃,可以运用“排除法”:四个选择项中,“太阳社”在材料中没有出现过,首先可以排除:”左联”是政治倾向性比较鲜明的文艺团体,结合朱自清的作品和生平看,大致也可排除;剩下的两个选择项中,“创造社”只在郭沫若的介绍中出现过一次,因此大致可选择D.三、作品的写作方法。

主要是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员的基本功,需要学员对大纲规定的一些基本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但考虑到这几年自考试卷题目基本上都出在教材上,学员可以多看课文后的“提示”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归纳。

如2001年上半年有一题:《科学的春天》中,作者论证“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时,用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作为根据,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学员如果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写作方法进行判断。

但如果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一时又难以提高,可关注课文后的“提示”,这道题的答案就在“提示”里,而且几乎一字没改。

三、写作基础知识。

这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在课文单元结束后的文体知识及写作知识的介绍上,如《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等。

但又分两种情况:其一是直接考文体知识;基二是要求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从这几年的试卷看,第二种情况出现较多。

如2000年上半年有一题:下列文章中,属于说明实体事物的科学小品是()。

A.《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C.《我们肚子里的食客》;D.《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解这道题要求两点:一是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并能运用,二是对课文熟悉,具体来说就是用文体知识分析课文。

其实这类工作都可以在考试前做一下,教材中8篇说明文,哪几篇是实体事物说明文,哪几篇是抽象事理说明文,考试时就可胸有成竹地答题了。

四、诗词的背诵和诗词名句的理解。

这类题目一般考句子的理解和背诵,其中背诵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给上句要求找下句或给下句要求找上句,另一种是给作者,要求找出该作者所写的句子。

如2001年上半年有一题:下列诗句中,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的是()。

A.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此题属给作者找诗句,但在试题上又给考生设置了一点障碍。

课文中的诗题是《乌衣巷》,这里却用《金陵五题》,其实该诗的注释中讲过,《乌衣巷》是《金陵五题》之一。

如果学员在读课文时仔细一点,这点障碍自然不会成问题。

除单项选择题外,每年还考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与单项选择题在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上也大体相同,惟一区别是单项选择考核的是点,多项选择考核的是面,即几篇课文或几个句子中的相同问题。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同类问题作些归纳,如参加“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有哪些,记叙文中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有哪几篇等,这样回答问题时就能胸有成竹了。

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学考试应试诀窍和考前演练—大学语文(专)》一书。

理由: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而有效的练习题。

《大语》(本)导学:扎扎实实打基础《大学语文(本)》是文科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为学好高等教育文科类各专业的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课文中每句话都可以作为一个考点来出题考试,因此这门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历年来考试通过率也不是很高。

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考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学生学习,考试有所帮助。

一,《大学语文(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本)》分为四个单元,即议论文单元(收有14篇课文),记叙文单元(收有14篇课文),诗词单元(收有30篇课文),小说单元(收有8 篇课文)。

每篇课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书后面的考试大纲里都能找到。

每单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每单元后面的《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诗词曲赋的特点与写作》《小说的特点与写作》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对于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一个一个对应起来,一个一个地掌握,不能有所遗漏。

同时,课程还有三方面知识要求掌握,即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古汉语语法知识。

这三方面的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要下大气力去钻研,力求弄通弄懂。

二,学好《大学语文》的关键。

学好《大学语文》的关键就在于熟读教材上面的课文,夯实基础。

这类话好像是废话,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确实,要想学好每一门课程,首要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刻苦学习,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

有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不是空话,而需要有途径,就是通过认真阅读典范的,优秀的语文范文这条途径来达到目的。

因此《大学语文》考试,教材里犄角旮旯每个点全考,就是考查学生是不是认真阅读教材上面这些典范的,优秀的课文了。

其中专门有一类题,没有难度,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就能答出。

比如,去年10月考题第一道选择题: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1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3 ,百亩之宅,勿夺其时;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这道题没有任何难度,只要阅读了课文,马上就能答出是 3.如果对课文不熟悉,恐怕就答不出来了。

2001年一道考题: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是“生事”,王安石在驳斥这一指责时,所依据的主要理由是1 ,“受命于人主”2,“辟邪说,难壬人”3 ,“为天下理财”4,“举先王之政”这道题也没有难度,只要阅读了课文,就能很顺利地答出来。

这类题在历年考题中占比较重要的份量。

占分值较多。

其他类的题目,也同课文有密切的关系。

就是只要掌握了课文,回答考题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因此学生要学好《大学语文》没有别的捷径可走,什么“押题”“漏题”,什么“权威模拟题”等等,全不要相信。

只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认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就会考出好成绩。

三,要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上面的每一个要求,不能有遗漏地全要掌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的教学制度,就是教课的老师不参与出题,出题的老师不参与教学。

《大学语文》全国一张卷。

考试大纲把教学的,出题的,学习的这三者联系起来。

也就是教学的按照考试大纲来教,学习的按照考试大纲来学,出题的按照考试大纲来出题。

考试大纲是连起教-学的桥梁,必须高度重视。

现在市场上卖的参考书,也都是根据考试大纲来编写的。

因此在学习时,对考试大纲上面的知识点要一个一个钻研,弄通弄懂。

从历年《大学语文》考题来看,全部是考试大纲上要求掌握的内容,没有出大纲的要求。

因此学生不要迷信什么“模拟试卷”,更不能听信什么“押题”“漏题”之说。

四,从历年考试情况看,以下三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丢分很多,要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1 ,文学表现手法。

2 ,修辞手法;3 ,文言语法知识。

这三部分在考试中占三类题,分值虽不很多,但是学生丢分很多,有的学生甚至一分都得不到,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高度重视起来。

1 ,文学表现手法,教材上面共介绍9 种。

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己整理来掌握。

譬如烘托,主要在《兵车行》,《风波》中运用;铺垫主要在《种树郭橐驼传》《兵车行》《杜陵叟》中运用;比兴主要在诗词中运用,《摸鱼儿》是全篇比兴;白描在《风波》《背影》中运用;托物言志主要在《往事》中运用。

等等。

通过自己整理,找出规律,就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了。

2 ,修辞手法,教材上面共介绍了12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其中“借代”在课文中没有涉及,可以不管它。

余下11种,可以分析一下。

反复,反语很容易识别,先把它们排除;一看到有问号的,就在“设问”“反诘”两个里找。

从正面问的是设问,《论毅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反面问的,又没有回答的是“反诘”,《赵威后问齐使》《秋水》《谏逐客书》《灯下漫笔》等等。

一看到几个句子连排的,就在“排比”“对偶”中找,一般来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连排为排比,《秋水》《谏逐客书》《寡人之于国也》等等;两个句子为对偶,《谏逐客书》《答李翊书》等等。

引用典故来说明问题的是“用典”。

4 ,文言语法知识。

学生可以学习教材后面的“古代汉语语法常识”一节,如果学习起来有困难,还有一个相对变通的方法,就是把教材中每篇古文后面“思考与练习”的最后一道题认真做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五,认真写作作文。

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而且作文要靠练习,光讲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只提醒学生在考试时注意几点,在现有作文水平的基础上面,尽量考得好一些。

1 ,审题。

这问题又是老生常谈。

但是是关键。

作文只要不跑题,基本就是胜利,基本就可以拿到15分以上(满分3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