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工程地质复习重点1、岩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岩石碎屑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2、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3、硬度:滑石方萤磷正石英黄玉刚金4、地质作用: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5、地质构造:指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层变形变位后被保留下来的形态6、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变化,使岩层或岩体反生变形或变位的运动7、褶造皱构: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要素:核部,翼,轴面,轴,枢纽,转折端基本形态: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
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地层对称重复,中间新,两边老分类:按横剖面形态: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褶皱按纵剖面形态:水平/倾伏褶皱工程地质评价:(1)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一般在背斜的顶部和向斜的底部发育有拉张裂隙。
这些裂隙把岩层切割成块状,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弱化了岩石的工程性质。
同时,裂隙为地下水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由于岩层构造变形和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公路、隧道工程或桥梁工程在褶皱核部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
(2)褶皱的翼部:在褶皱两翼形成倾斜岩层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特别是当岩层倾向与临空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或当岩层中有软弱夹层,如有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等软弱岩层存在时应慎重对待。
8、断层:定义:岩石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基本类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正/逆/平推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由于岩层发生强烈的断裂变动,致使岩体裂隙增多、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从而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工程建筑造成了种种不利影响。
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如确定路线布局、选择桥位和隧道位置时要尽量避开大的断层破碎带。
9、地震:成因类型;构造/火山/陷落/激发地震地震震级:它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地表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场地烈度:是指根据场地条件如岩石性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貌调整后的烈度设计烈度:在场地烈度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建筑物,将基本烈度予以调整,作为抗震设防的根据地震对公路的破坏作用:(1)地震力的破坏作用(2)地变形的破坏作用(3)地震促使软弱地基变形、失效的破坏作用(4)地震激发滑坡、崩塌于泥石流的破坏作用(5)地震区公路的防震原则:(1)平原地区路基的震害:纵向开裂、边坡滑动路基坍塌、路堤下沉、纵向波浪边形、桥头路堤的震害、地裂缝造成的震害、(2)平原地区路基的防震原则:A、尽量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带修筑路基。
尽量避免沿河岸、水渠修筑路基,不得已时也应尽量远离河岸、水渠B、在软弱地基上修筑路基时,要注意鉴别地基中可液化沙土、易触变粘土的埋深范围与厚度,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C、加强路基排水,避免路侧积水D、严格控制路基压实,特别是高路堤的分层压实。
尽量使路肩与行车道部分具有相同的密实度E、注意新老路基的结合。
老路加宽时,应在老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并注意对新填土的压实F、尽量采用粘性土做修筑路堤的材料,避免使用低塑性的粉土或砂土G、加强桥头陆地的防护工程(3)山岭地区路堤的震害:路堑边坡的滑坡与崩塌、半填半挖的上坍与下陷、挡土墙的震害(4)山岭地区的防震原则:A、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B、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C、在山坡上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D、在≥7度的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
桥梁的震害及防震原则:(1)桥梁的震害:(2)桥梁的防震原则:A勘测时查明对桥梁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按照避重就轻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地段选定桥位;B、在可能发生河岸液化滑坡的软弱地基上建桥时,可适当增加桥长、合理布置桥孔,避免将墩台布设在可能滑动的岸坡上和地形突变处;C、当桥梁基础置于软弱粘性土层或严重不均与地层上时,应注意减轻荷载、加大基底面积、减少基底偏心、采用桩基础;D、尽量减轻桥梁的总质量,尽量采用比较轻型的上部结构,避免头重脚轻;E、加强上部构造的纵、横向联结,加强上部构造的整体性;F、多孔长桥宜分节建筑,化长桥为短桥,使各分节能互不依存地变形;G、用砖、石圬工和水泥混凝土等脆性材料修建的建筑物,抗拉、抗冲击能力弱,接缝处是弱点,易发生裂纹、位移、坍塌等病害,应尽量少用,应采用抗震好的钢材或钢筋混凝土。
10、河流地质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侵蚀作用:定义: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和拓宽河床的作用分类:按作用方式:溶蚀和机械侵蚀按作用方向:下蚀作用(河口/溯源侵蚀、平衡阶段)、侧蚀作用搬运作用:定义: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将河床上剥蚀下来的固体物质移动使其离开原地的作用方式:化学搬运、物理搬运(悬浮式、跳跃式、滚动式)沉积作用:河流在运动中由于能量的损耗或加入其它有关成分而将所夹带固体物质卸下形成河流冲积层的作用。
沉积物特征:分选性好磨圆度好成层性好韵律性好.具流水成因的原生构造: 河流阶地:定义: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阶地或台地。
形成:1)横向阶地:由于河流经过各种悬崖、陡坎,或经过各种软硬不同的岩石,其下切程度不同造成的2)纵向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运动与河流地质作用的结果。
分类:按组成物质分类:①侵蚀阶地② .基座阶地③.冲积阶地按形态分类:横向阶地纵向阶地工程性质:由于河流的长期侵蚀堆积,成形的河谷一般都有不同规模的阶地存在,它一方面缓和了山谷坡脚地形的平面曲折和纵向起伏,有利于路线平纵面设计和减少工程量,另一方面又不易遭受山坡变形和洪水淹没的威胁,容易保证路基稳定。
所以阶地在通常情况下,是河谷地貌中敷设路线的理想地貌部位。
当有几级阶地时处考虑过岭标高外,一般以利用一二级阶地敷设路线为好11、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12、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13、软土:定义: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差的软塑—流塑状粘性土工程性质:(1)软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软土多在静水或缓慢流水中沉积,颗粒分散性高,联接弱具有较大的孔隙比和高含水量,但随沉积年代的久远和深度的加大,孔隙比和含水量降低(2)软土的透水性和压缩性:软土空隙比大,但孔隙小,粘粒的吸水、亲水性强,土中有机质多,分解出的气体封闭在孔隙中使土的透水性变差(3)软土的强度:软体的强度低(4)软土的触变性:软土受到振动,海绵状结构破坏,土体强度降低,甚至呈现流动状态,称为触变,也称为振动液化。
触变使地基土大面积失效,对建筑物破坏较大。
(5)软土的流变性:软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变形可以延续很长时间,最终引起破坏。
特征:颜色为淡黄、褐色或灰色;颗粒粒度以粉砂为主其次为粘土;易溶盐含量高;质地均一,结构松散,孔隙大;垂直节理发育;具湿陷性。
定义: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相沉积的一种特殊土工程性质:(1)黄土粒度成分:粒度成分以粉粒为主,其次是沙粒和粘粒(2)黄土的相对密度和密度:黄土的相对密度与黄土的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多少有关,沙粒含量高的黄土相对密度较低,粘粒含量高的相对密度大,黄土结构疏松,具有大孔隙(3)黄土的含水量:黄土含水量与当地年降雨量及地下水埋深有关,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土一般含水量较低,当地下水埋藏较浅时,含水量就高一些(4)黄土的压缩性:黄土虽然有大孔隙,结构疏松,但压缩性中等,只有近代堆积的黄土是高压缩性的。
年代越老的黄土压缩性越小。
(5)黄土的抗剪强度中等(6)黄土的湿陷性和黄土陷穴15、膨胀土:定义:由强亲水性粘土矿物组成的,具有膨胀结构,以及强胀缩性,多裂隙性,强度衰减性的高塑性粘土特征:颜色多为灰白、棕黄、棕红、褐色等;粒度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粉粒,沙粒最少;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具有强烈的膨胀、收缩特性;膨胀土中各种成因的裂隙十分发育;早期形成的膨胀土具有超固结性工程性质:(1)膨胀土的粒度成分以粘粒为主,粘粒粒径接近胶体颗粒,为准胶体颗粒,在水溶液中吸引极性水分子和水中离子,呈现出强亲水性(2)天然状态下,膨胀土结构紧密、孔隙比小,膨胀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比较接近,土体处于坚硬或硬塑状态,常被误认为是良好的天然地基(3)膨胀土中裂隙十分发育(4)天然状态下,膨胀土的剪切强度、弹性模量都比较高,但遇水后强度降低(5)膨胀土具有超固结性16、潜水:定义:地下面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形成条件:在距地表较深的饱水带内的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上的含水层。
与工程的关系:对工程的危害视潜水的埋藏深度及所处岩石的土体性质决定(液化)。
17、承压水:定义: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形成条件:在距地表很深的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向斜构造,单斜构造。
与工程的关系:深基坑及隧道开挖涌水、淹没18、崩塌:定义: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的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防治原则(以防为主):(1)选线时,对于发生大、中型崩塌的地段,优先采用绕避方案;当绕避有困难时,应离开崩塌一段位置,尽量减少防治工程、或采用其他方案(明洞、隧道)通过。
(2)设计与施工中,避免使用不合理的高、陡边坡,避免大切大挖,维持山体平衡。
防治措施:清除坡面危石、坡面加固、危岩支顶、拦截防御、调整水流、防护设施19、滑坡:定义: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防治原则:滑坡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因素,采取相应工程措施,阻止滑坡滑动。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土墙、抗滑桩等支挡建筑物,以增加滑坡的抗滑力。
在滑坡体上刷方减载以减小其滑动力。
(3)改变滑动面(带)上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以直接稳定滑坡。
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河流冲刷岸;开挖的边坡越陡、越高,越易产生滑坡(2)地层岩性:软弱岩层、松散堆积层;软硬相间岩层;坚硬岩层中夹有软弱岩层(3)地质构造:倾向坡外的节理、岩层面、破碎带(4)地下水:增加岩体容重;软化结构面;增加动水压力(5)人为因素:斜坡下方不合理的开挖;斜坡上方堆填土石或修建筑物(6)地震定义: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条件:(1)流域中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2)有陡峭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洞坡(3)流域的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等形成的充沛水源防治原则:(1)路线跨越泥石流沟时,首先应考虑从流通区或沟床比较稳定、冲淤变化不大的堆积堆积扇顶部用桥跨越(2)当河谷比较开阔,泥石流沟距大河较远时,路线可以考虑走堆积扇的外缘(3)对泥石流分布较集中,规模较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地段,应通过经济和技术比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跨河绕道走对岸的方案,或其他绕避方案(4)如泥石流流量不大,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路线也可以在堆积扇中部以桥隧或过水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