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郁达夫的《沉沦》
第八章 郁达夫的《沉沦》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9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3岁丧父,7岁入塾启蒙。 1913年9月由长兄带到日本,次年考入东 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并获得官费。1919 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 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21年6月成 立的创造社,郁为主要发起人之一。
郁达夫故居
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 “创造社丛书”之三的《沉沦》,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 白话短篇小说集。
1919年的郁达夫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 国。主编创造社的刊物,继续从事创 作并先后在安徽公立政法专门学校、 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 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
具有强烈的自省自审意识主人公的“自 责心同恐惧心”日甚一日,终于蹈海自 尽。
由性觉醒而性苦闷,由自省到麻醉, 由沉沦到绝望,构成了主人公心理 变异的特征。
2、形象意义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 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 当时的无数青年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 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 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 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近 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 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 沫若《论郁达夫》,《人物杂志》 1946/03)
2、忧郁感伤的情感抒发
感伤放荡与愤世嫉俗 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
3、抒情散文式的小说文体
A、叙事抒情化: 把感情渗透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以感 情的波动结构小说。在叙自己身世时, 伴随对祖国贫弱的愤慨,对爱情生活的 渴望。
人Hale Waihona Puke 独白 日记B、结构的单线性
以“他”作为主线,如剥茧抽丝,把身 世和情绪层层抽出,一线到底。
1928年加入太阳社,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游 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 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 日报》等报刊副刊。1942年与胡愈 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 化名赵廉。1945年9月17日被日军宪 兵杀害。建国后被追认为“为民族 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
三、《沉沦》的主要艺术特征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 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 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 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 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 能的话,那麽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 的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所以我说,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 头保留着的。作家既然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 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作家。 修养是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 (《五 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1、浓郁的自叙传色彩
取材于自己的部分生活,具有浓郁的自叙 传色彩。《沉沦》中主角的身世,简直就 是作者的自传。 身世完全相符;外形相似;人物性格相似。
小说中的主角,外形与作者相似,瘦 长,清瘦面貌、神情忧郁。
人物性格也相似,都是愤世嫉俗, 多愁善感,孤傲自尊而又胆怯自卑, 感情容易冲动甚至出现病态。
郁 达 夫 与 孙 荃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游 记,小品、翻译作品及政论等。
《沉沦》:中国现代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收入《银灰色死》、《沉沦》、《南迁》 三篇短篇小说。
二、人物性格心理及形象意义
1、性格心理
自尊敏感、渴望振作而又无力自强,孤 僻、忧郁、慢性自戕。 对祖国一往情深,对爱情大胆追求。
在线性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回叙、内心 独白、联想跳跃等手法,融情于景,融 情于形象。
C、描写的诗意化
借自然景物抒发主观情性。 《沉沦》中一幅幅优美的自然景象,与其 说是写景,不如说是抒情,是特殊形式的 心理描写——主人公忧郁情绪的形象化。
苍空皎日图;夕阳残照图;农舍炊 烟图;秋声萧瑟图;梅园曲径图; 海天明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