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融合推理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
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而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任何试图把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2.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毫无疑问,学校的教育教学(包括数学教学)活动能推进学生推理能力更好地发展。
但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人的推理能力。
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活动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
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学习”,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两个人握一次手,若每两人握一次手,则三个人共握几次手?n个人共握多少次手呢?(通过合情推理探索规律)这与"由上海开往北京的1462次列车途中停靠23个站(不包括上海和北京),这次列车共发售多少种不同的车票"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推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层次性。
一般地说,操作、实验、观察、猜想等活动的难易程度容易把握,所以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始终。
即使如此,《标准》在“学段目标”的“数学思考”部分的表述中,三个学段仍然有着一定的层次。
例如,“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第一学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二学段)”;“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第三学段)”。
以“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为例,不同学段的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第一、二学段,学生主要通过简单的“看”、“摆”、“拼”、“折”、“画”等实践活动,感知图形的性质,或归纳得到一些结论;而到了第三学段,在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得到的结论,有时需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
如“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大体经历这样的过程:用量角器、三角尺画角,按照一定的步骤会用尺规画角(用重合的方法直观地感知所画的角等于已知角),学习了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条件后,则可以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证明所画的角与已知角相等。
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不仅要注意层次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差异。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从而使学习演绎推理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克服“为了证明而证明”的盲目性,还要注意推理论证“量”的控制,以及要求的适度。
总之,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长期的不断训练提高的,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