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理论一、均势的定义均势是一种局面或状态,一种国家行为的普遍倾向或规律、一种国家领导人的行动指南、一种包含不同类型国际体系的体系自我维持方式。
二、均势的类型(模式)(1)根据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我们按照均势在国际结构之中的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如果是以均势在国际体系的层次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总体均势以及局部均势。
简单均势又可以被称作两极均势,指的是两个国家或者两大力量集团之间形成的势均力敌。
16世纪法国和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均势,以及二次大战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均衡,(或者称为核恐怖平衡)都是两极均势。
正如汉斯·摩根索形容的那样:“均势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或减少较重秤盘里的祛码,或增加较轻秤盘里的祛码。
”复杂均势也可以称作多极均势,18世纪中期的法、俄、英、奥、普就是一种典型的多极均势的局面。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在研究多极均势之中的“极”和国际格局之中的“极”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多极格局之中的“极”要求的是力量基本上对等的大国,而在多极均势之中,各国的力量不一定相同。
这种在多极均势里面的力量不一样,就会出现一个国家可以利用另一个国家的力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比如十九世纪当中稗斯麦的杰出的均势外交战略。
(2)按照国际体系的层次来看,总体均势指的是整个国际体系之中出现的全球性力量均衡的态势,也可以被称作全球均势,比如在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均衡,以及60年代以后各种力量迅速崛起,在70年代出现的全球多极均衡状态都属于总体均势:而局部均势指的是在国际体系之中一个地区或者有限的几个地区所形成的均势。
最为典型的是近代的欧洲均势以及远东均势。
之所以会出现局部均势,是由于在一定的时期里面,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会出现均势,比如在近代历史上,美国就是把拉丁美洲作为自己的后院,不允许别国卷入,美国处于完全的优势状态,而拉美国家处于完全的从属状态。
在考虑局部均势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意识到外在力量的作用,比如南亚次大陆的问题,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南亚次大陆能够保持局部的微妙均势,是因为印度虽然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是巴基斯坦得到了诸如美国、中国的一定程度的支持。
当然对于均势来说,不管是以在国际结构之中的划分,还是在国际体系层次上的划分,其实也不能完全绝对,比如说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实际上在历史上不存在绝对简单和绝对复杂。
简单均势总要由于一些其他国家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化,比如刚才提到的二战后一度出现的两极控制下的多极均势;同样复杂均势也会由于外交上面的联合而变得相对简单,一次大战前夕的六国均势就分解为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之间的简单对立。
(3)均势还存在主观造成的均势和客观造成的均势。
大家认为无一国占军事优势的状态是一回事,事实没有一国占军事优势又是另一回事。
有时,大家都认为双方军事力量大致相等,但是后来表明。
“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所以,光存在主观的态度是不够的,均势还需要一国的实际决心和能力,光靠虚张声势是不行的。
(4)应该要区分偶然的均势和蓄意构成的均势。
偶然均势是指不经过参加均势的任何一方有意识的努力而形成的;蓄意构成的均势是指至少部分地由于一方或双方奉行明确的政策得以存在。
(5)根据主导均势的国家,可以分为霸权均势(冷战后的美国)、两极均势(冷战期间的美国和苏联)、多极均势(1648—1789和1815—1014),20世纪70年代的五大力量中心)。
实际上, (5)对于均势的类型在学术界的解释比较繁杂,一般认为如果存在两个国家,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采取一些对抗政策的时候,这时候另一个国家只能采取要么缄默,忍气吞声,要么选择与之对抗,这种模式被成为“直接对抗式”:当一个国家(甲)对于另一个国家(乙)采取对抗政策的时候,可能出现第三个国家(丙)介入,这时候出现的第三个国家(丙)可能是为了和甲国争夺对于乙国的控制权,这样就出现了“竞争”的模式。
对于均势模式,著名的国际系统模式的创始人莫顿“卡普兰把国际体系概括为六种主要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其中的均势体系是首先被叙述的,他认为均势体系是没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政治体系,体系之中的行为者是国家,其中基本的行为者的数量不能够少于5个,每一个行为者以一种互补的方式采取单独行动,并且遵循下列规则;为了增强实力,可以和对手进行谈判,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里面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者霸权国;对在体系里面进行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6)对于卡普兰的均势模式的分析,由于他是撇开了国家基本行为体的基本目标,是以少数大国为依据的,斯坦利.霍夫曼认为卡普兰的研究模式是一次失误,而考伦毕斯和沃尔弗则更明确地认为把大国数量限定在至少5个的说法过于机械了,认为有个大概的上限就可以成为均势体系。
(比如9个到14个),他们对于的六模式进行了增减,认为少数大国主宰模式(传统均势)、松散两极模式、单位否决模式、集体安全模式、多集团模式、多极模式以及后核战模式都是均势体系的变体。
在西方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国际体系之中,出现了一个实力突然增加的国家,这样一定会出现一个反作用力。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均势模式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是无政府结构:第二是最少有两个行为体:第三每一个行为体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于均势模式,应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对抗性两极模式,竞争性的多极模式。
对于到底哪一种均势模式更能够维持和平稳定,笔者认为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均势结构与国际格局稳定的关系,需要比较全面地考虑。
有的学者认为多极均势可以比较有效地维护稳定的局面,而两极均势往往只是由稳定向不稳定的一种过渡,在两极均势之中,由于两极都希望获得绝对的优势,这样就推动了“全面战争”的爆发,可以把两极均势看作是走向进一步战争的一个区间,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极均势形成了一种危险的局面,尽管如此,在1945年后逐渐形成的两极均势,即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均势之中,虽然在1989年之后随着东欧的巨变以及苏联的解体而崩溃了,但是这种崩溃并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通过比较和平的方式解决的,主要是通过当时的东欧等国家内部的政治体制变化引起的。
所以大部分学者认为两极均势最终导致以后的全面战争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但是,笔者认为有一点可以比较确信的是,“随着系统从两极化向多极化转变,战争的次数可望减少。
”,只有在权力分配反映多数的时候,国际关系体系才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
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减少了军备竞赛的程度,一个国家往往只对于和他对抗的国家的一切做出反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关系之中的多极均势也的确是如此,维也纳格局“它给欧洲至少有一代人的和平”在均势的模式中,基辛格曾提出的两种模型可以供参考,“在19世纪有两种均势体系的模型:以帕麦斯顿一迪斯累里政策为代表的英国模式,律斯麦模式·……英国模式是指等到均势受到威胁之时她才卷入事态,并且总是站在力量较弱的一方:律斯麦模式寻求将挑战阻止在刚刚发生的时候,就是通过与尽可能多的方面建立紧密的关系,通过重叠的连忙体系,通过使用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使竞争各方降低其要求。
三、均势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经典现实主义学者:摩根索认为干国家寻求权势的斗争最后必然导致一种被称为“均势”的格局,势是维持和平的手段和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稳定要素;阿若德·沃尔弗斯强调均势,认为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他认为外交的三大目标是自保、自延、自制,而自保就是要求维持现状,集中体现了均势战略。
现实主义学派之中把均势理论贯彻到外交领域的应当属于“均势大师”基辛格,他对于核时代的均势特点给予了很深的关注,并且在实际之中建立了适合美国的“和平结构”,实现这种结构归根到底依赖于均势政策。
科学行为主义学者:卡尔·多伊奇为集体安全要比均势显得重要,他认为集体安全可以更好地对付别国的侵略,保护小国家,集体安全是有组织的体系,相对集权,而均势是分权的,均势下的冲突是绝对的,而集体安全是合作的。
而传统理论认为“各国安危系于均势”,斯坦利·克劳德认为“均势是一项非常慎重的政策”。
由此看出,传统主义学派是十分重视均势理论的。
新现实主义学者:沃尔兹指出,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和安全困境的理性、自助的国家来说,“由于相互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国家)总是彼此猜疑并经常彼此敌视。
尽管就本性而言,它们不愿意彼此猜疑和敌对。
”所以,国家利用均势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样,均势又进一步促进安全困境成为了国际政治的经常状态。
因此,“安全困境”是均势产生的根源和结果。
如果说摩根索是追求的“权力均势”。
那么沃尔兹就是从均势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来考虑的,沃尔兹提醒各国必须十分注意“现实威胁”和“可能的威胁”,因为在安全困境中,“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并且认为均势理论只是适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对于经济领域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沃尔兹关于均势生成机理的论述极为重要。
他提出,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为了追求它们各自的生存利益必然导致均势,因此均势的生成本质上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均势与其说是政治家强加于事态发展的,还不如说是事态发展强加给政治家的。
靠雄辩不能够消除均势。
如果我们要消除均势,那么就只有彻底地改变产生均势的环境。
而这种环境不过是有一些想要保持自身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
”沃尔兹假定国家作为单一的行为体,最低目标是生存,最高目标则是要支配他国。
国家要通过内部的努力(如增强实力)和外部的努力(如加强自己的同盟,削弱对手的同盟)以实现它们的目标。
他接着指出,国家是在一个没有超级裁判的自助体系中行动。
当别的国家采取自助政策时,那些不自助的国家将会处于劣势。
在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均势无可避免地要扎根于由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中,无论部分或所有国家是希望建立和维护平衡,还是希望称霸全球,均势的倾向都将自动产生。
马丁•怀特:(1)权力的均匀分布;(2a)权力应当均匀分布的原则;(2b)均势原则具有超凡的活力和多变性,往往作为一种政策出现;(3)均势的易变性;(4)均势的维持,大国具有特殊作用;(5a)国际政治中固有的导致权力均匀分布的倾向;(5b)作为政治规律的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