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共同性与差异性(5)稳定性与可塑性2、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早期经验与晚期经验;关键期和敏感期2、生物影响与环境影响3、稳定性与可变性4、被动的儿童与主动的儿童??5、行为描述与内在过程6、情绪影响与个性特点7、文化的普遍性与相对性8、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格塞尔的爬楼梯实验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同卵双生子,A从48周开始训练爬楼梯,六周后可以独自爬到顶端,B从53周起开始爬楼梯训练,两周后可以完成。
说明儿童机体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才能使发展有所加快。
4、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诞生:普莱尔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形成:1882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分化和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各种心理学流派演变和增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理论观点和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二)从儿童发展研究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霍尔把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作了研究(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研究:对成人记忆、思维、智力、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验证——研究——修改——创新途径:摄取——选择——中国化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结构构成。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特点是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6、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
7、班杜拉的强化类型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替代强化: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9、皮亚杰的图式、顺应、同化图式: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同化:儿童将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结构之内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内部图式以适应外界现实的过程平衡:同化、顺应而达到暂时平衡,心理就得以发展10、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和动作手段反映外界环境。
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自我中心??缺乏守恒性??不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可以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第二章??胎儿的发展胎儿生长阶段1、胚芽阶段(0-2周)合子形成13天后胚胎圆盘分为不同的层:外胚层:表皮、指甲、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真皮、肌肉、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胚层:消化系统、肝、呼吸系统2、胚胎阶段(3-8周)3-4周:开始形成神经系统,形成心脏5-8周:有了人的外形,开始骨化过程,可以说,骨细胞的出现——标志着胚胎发展到胎儿3、胎儿阶段(9-38周)第三个月(9-12周):完全成形为人第四个月(13-16周):(1)器官机能继续发展(2)胎盘完全成熟(3)可分辨性別(4)脑部急速发展第五个月(17-20周):(1)胎动明显(2)皮肤增厚(3)汗腺、?皮脂腺分泌(4)胎毛覆盖第六个月(21-24周):(1)可吸吮、?吞咽(2)耳朵功能渐展(3)肾脏机能发达(4)羊水增加第七个月(25-28周):(1)皮肤变薄、有皱紋(2)大脑完成(3)存活率高(4)眼、耳、口等机能完全发育(5)可明显分辨出性別第八个月(29-32周):(1)脂肪增加??(2)皱纹减少(3)胎位已正??(4)身体变大(5)存活率达70﹪第九个月(33-36周):(1)皮下脂肪增厚?(2)男胎睪丸下降(3)胎盘退化(4)指甲快速成長(5)头发增多(6)有快乐、不快乐表情第十个月(37-40周):(1)外观发育完全?(2)体内机能成熟(3)胎头下降?(4)胎动減少(5)足够免疫力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1、新生儿的反射生存反射??如:吸吮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其它反射活动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摩罗氏拥抱反射、游泳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2、吉布森和澳克的视崖实验母亲在浅滩边:婴儿爬到母亲身边母亲在浅滩(悬崖)边:婴儿哭叫着朝离开母亲的方向3、定向反射:环境中特别的、新异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相应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并表现出外在的身体活动。
4、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1)语言是种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5、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1.容易型(40%):吃睡有规律,容易适应环境,情绪积极…2.困难型(10%):时常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饮食睡眠缺乏规律,接受新事物慢,情绪差,难抚育…3.迟缓型(1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情境…35%的婴儿不能简单归入哪类中。
6、哈罗关于婴儿的依恋的实验哈洛教授和他的助手制作了两只假母猴,一只是用铁丝绕制的金属母猴,另一只是用绒布包裹起来的布母猴。
在实验前,金属母猴的胸前放置了奶瓶,使得幼猴可以在金属猴的怀里得到喂养,而布母猴却没有喂养猴宝宝的能力。
实验开始了,许多幼猴与两位猴妈妈放在一起,研究人员发现,幼猴只有在饿了的时候会在金属母猴怀里吃奶,当它们吃饱后就跑去与布母猴玩耍;而且在幼猴受到惊吓后,会跑到布母猴的身边寻求安慰与保护。
随后,哈洛教授在布母猴身上也装上喂奶装置,让两只猴妈妈分别抚养几只幼猴,之后将幼猴和各自的妈妈分开一段时间,当它们与母亲重逢后,布母猴妈妈的宝宝会很热情地与妈妈拥抱,而金属猴妈妈的宝宝不但没有亲密的表现,相反会焦躁地走动甚至躲在角落里。
结果:1、母亲的温柔比食物更重要2、依恋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依恋的类型三种类型的特点安全型65-70%??母亲在场,以母亲为探索基点,不时寻求安慰;母亲离开会哭泣焦虑;母亲回来很高兴逃避型20%母亲在场也不会寻求安慰;母亲离开很少哭泣;母亲回来设法逃避矛盾型10-15%??母亲在场生怕母亲离开;母亲离开大哭大叫;母亲回来想亲近又想拒绝8、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约需20年自我中心期(0-3岁)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期)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的意识。
(8个月—3岁完成)社会自我——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等社会属性的意识。
(3-14岁)心理自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况、心理过程、行为表现的意识。
(青春期-成年)第四章?幼儿期发展(3—6、7岁)1、游戏1)游戏的作用1、?能发展幼儿的智力。
(智力游戏、结构游戏?)2、能锻炼幼儿的身体。
(竞赛游戏:跳绳、跳橡皮筋)3、能培养幼儿优良的品质。
(角色游戏)2)从游戏的目的性分类: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活动性游戏3)从认知角度分类(皮亚杰):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有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4)主要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说(席勒和斯宾塞)、复演说(霍尔)、生活准备说(格罗斯2、幼儿的一般心理特点(一)小班儿童的心理特点(3-4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直觉行动思维(思维靠动作进行)(二)中班儿童的心理特点(4-5岁):爱玩、会玩、具体形象思维(三)大班儿童的心理特点(5-6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步形成3、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是儿童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逐渐向逻辑思维过度的时期。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实验:三座山实验结论: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幼儿一般不能正确判断守恒研究发现:儿童通常通过三种方式达到守恒:可逆性、补偿性、同一性4、?麦克拜区分了四种自我控制活动:(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知活动抑制(4)延缓满足5、侵犯理论(1)生物本能论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侵犯是死的本能的一种派生物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
人与动物侵犯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
随着个体侵犯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的释放。
如战争正是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
(2)挫折—侵犯假说提出者:侵犯是挫折的一种结果,挫折总是导致某种侵犯行为修正者: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只是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质疑:?Geen的实验:任务:四种条件下玩拼板玩具一:任务挫折组(任务本身难)、?二:人为挫折组(人为破坏)三:言语攻击组(任务完成,被讽刺挖苦)?四:控制组结果:侵犯行为并不是总由挫折引发(3)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过程(对侵犯榜样进行感知)——记忆过程(对他人侵犯行为编码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动机过程(激发和调节作用)——动作复制过程(把侵犯行为的动作表象整合成新的反应模式)(4)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侵犯是由于在信息加工阶段出现偏误所导致的。
信息加工偏见:同伴对我有敌意,高估对方的敌意而采取报复行为6、侵犯行为的控制(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2)榜样和认知训练、(3)移情训练(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5)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7、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获得的三种途径(1)对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3)榜样示范8、柯尔伯格性别形成三阶段:0-3岁?性别认定阶段?、?4-5岁?、性别稳定阶段?、?7-8岁?性别永恒阶段9、社会技能的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是同伴关系研究中又一新兴领域,训练的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改进儿童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