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终结”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阶段的结束,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
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
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
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
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
“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
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3.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
(二)历史地位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表述为:它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它同《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它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它囊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
普列汉诺夫指出:“它集了这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
列宁曾经指出:“在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三)逻辑结构这本书的结构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章。
第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学习《费尔巴哈论》的现实意义《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给我们留下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的经典著作。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段)德国哲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一样,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
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两种哲学革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
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是一批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遭到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的迫害;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些教授,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
究竟黑格尔哲学是代表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应当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中去寻找答案。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他的理论活动是在1807-1831年,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但仍然是封建贵族掌权。
德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不如英法资产阶级富庶和集中,造成了它在经济上的软弱性,形成政治上的妥协性,这个阶级既想变革,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害怕人民群众,表现出一种“跪着造反”的精神,企图走一条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使其成为由革命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所组成的一个哲学体系。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3-7段)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恩格斯解剖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指出:“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黑格尔说:“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根据黑格尔关于现实的属性的观点,一切现存的东西,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就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就应当让位给新的事物;反之,凡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即使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它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2.现实性决不是事物永远固定不变的属性。
黑格尔讲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存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实的东西就会失去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东西。
而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着的现实的东西。
3.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现实合理”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这样一来,黑格尔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之后,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恩格斯把辩证法的发展观应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
在认识领域,“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
恩格斯还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作了概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段)黑格尔把某种神秘的宇宙精神,即所谓“绝对精神”,看作是现实事物的本原,因而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走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
这种发展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由此组成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
很显然,这种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矛盾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辩证的方法从属于体系。
“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方面所闷死”。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11-18段)黑格尔学派“是一次胜利进军”,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了几十年。
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大量浸入各科学科,包括通俗读物和日报;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也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
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发展,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19世纪30年代末,黑格尔学派一分为二: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老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保守派。
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斗争中,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到英、法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思辨唯心主义哲学长期统治的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三、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重点阐述哲学基本问题(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6段)哲学是以理论形式确立的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意味着各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
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恩格斯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证。
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之相反,就是唯心主义;由此形成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在可知论中又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彻底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在主张可知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区分为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积极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主张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但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单靠论证,是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阐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2.哲学基本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想路线是把哲学上的认识路线化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用于指导人们行动的工作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