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第一章思考题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思考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是如何产生的?P86
第五章思考题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P103
第七章思考题
中国古代有些什么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性的教学思想?P158
第十一章思考题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名著?
第十二章思考题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有什么技击效用和负面影响?
第十三章思考题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佛佛教于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法不但在我国的宗教方面占尽优势,在文化方面,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对的,佛教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深具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特色。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逐步相和
• 1.孝:
中国历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其主流,历代典籍莫不以孝道为其主旨,其中尤以孔子言孝最详。

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行孝,而希望他能对人尽忠,岂不是缘木求鱼!
佛教最重孝道,出世间的孝道是永久的孝,不仅要孝养现世父母,接引父母学佛,使他们免于轮回之苦,就是过去世的累劫父母也要救度,使他们解脱六道轮回,了生脱死,永得安乐。

因此,佛教所说的“孝”是世出世间的大孝。

儒家注重家族制度,为维持代代香火不绝,认为继承家嗣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然而佛教却是以出家为大孝。

因为佛教的辞亲出家,是为了广度众生,报答亲恩,更是大孝。

3.五戒与五常
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

不杀生曰仁、不偷
盗曰义、不邪淫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

但儒家的五常,仅止于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受持五戒就是入道的正因,若能精进不懈,功德渐长,最后得证圣果。

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若全世界人类共同受持,则大同世界指日可待。

4.慈悲与仁
”儒家的仁爱与佛教的慈悲,经常被相提并论。

孔子就是用“仁”来论述人与人的相互对待的关系,所以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教的慈悲是建立在众生平等上,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

所以,佛教提倡素食,以慈悲为怀。

至于儒家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啖其肉”、“君子远庖厨”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1音译词
例如:佛,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
“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2意译词
例如:“空”“色”“如来”“法宝”等。

3半音半意译词例如:魔鬼,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禅师”“昙花”
“佛典”“寺院”等。

(一)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

例如:造境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
等。

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
等。

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
济人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一)成语
•,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

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

“盲人摸象”“不可思议”
“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二)俗语和谚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

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例:无事不登三宝殿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三)歇后语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
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
有韵味。

第十六章思考题
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略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贵和尚中
▪刚健有为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

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怎样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述题} ·
▪民族凝聚功能
由于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一个民族的人凝聚为一体,使之同心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奋斗。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精神激励功能
1、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2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3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价值整合功能
▪ 1 、价值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 2、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

第十八章思考题
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