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
随着徽州的不断开发,徽州的古镇村落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而古镇中各式各样的乡土建筑是鉴赏古镇不可或缺的风景,古镇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古老的建筑所决定的。

而徽派建筑也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也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上,山高坡陡的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为田园”之称。

徽州不仅地狭人稠而且自然地理条件不宜种粮,但盛产竹.茶.桑等经济作物。

优越的水运条件又为徽州人打通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通道。

种种自然因素为徽州人指出了一条唯一的生路——经商。

因此,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团体诞生了——徽商。

而正是徽商在徽州建筑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徽商贾而好儒,拥有大量的财富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加之中国人对于土地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徽商投入了大量的财物来修建豪华的园林,住宅,书院,祠社牌坊等这些建筑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装饰精美,砖,被誉为,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派系——徽派建筑。

徽州因古镇而享名中外,古镇的宝贵不仅仅是因为其稀更是因为悠悠历史所积淀下的韵味。

百年岁月给古镇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

当地的创造历史的人早已不在,但那古镇,那一幢幢屹立于中华大地上的建筑却经受住了历史车轮的碾压,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那一份辉煌,抒发着那一份情怀。

古镇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都在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也接受着后生晚辈们的瞻仰。

古镇上的祠堂、寺院、住宅、水池、一草一木看排列的甚是随意,杂乱无章,可又无一不暗合中国的阴阳之学、风水之说。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在古镇基址位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坡度。

后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前有月牙形的池塘或弯曲的水流。

这不正是中国风水术中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徽州的建筑多以砖、木、石为主要材料,以木架构为主。

那些富有智慧的匠人们便筑起了马头墙来抵御祝融的肆虐。

而具有实用功能的马头墙如今又成了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成了徽派建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古徽州人的眼中,宅子不仅要是实用的更要是美的,而这一观念也渗透进了他们引以为豪的家的每一部分。

徽州的古民居多为楼房,采用高墙深宅的结构,四周均用被称为“封火墙”的高墙围起。

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

这种单元少则二三个多则十多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人口的增加,单元还可以不断的增添,扩展和完善。

也正是因为徽州人崇尚几代同堂的习俗,徽州的建筑才得以经受几代人的雕琢,散发无限的美。

徽州建筑的美不仅仅体现着外在的布局之上,在那高墙深宅之内有着令人瞠目的装饰,这些装饰不仅多而且精美。

如卢村的志诚堂号称无处不雕花,是如今徽州最精美的木雕镂。

徽州建筑的装饰以木、石、砖雕为主。

在我国明、清建筑史上别具一格,饮誉海内。

柱础、华板、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檐条,沿口、窗扇、及下方栏板、梁、雀替等构件上,尽是雕刻。

技法多样,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无一不是艺术品。

如果说这些古建筑的装饰的量向人们展示了徽商的财富,那么这些雕饰的内容无疑是在诉说徽商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追求,“黄山松涛”、“白岳飞云”、“泰山旭日”、“烟云铺海”、“双桥飞月”、“屯清归帆”......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不正是在印证着徽商们那高雅的审美情趣吗?至于动物、花鸟、树木、
回纹乃至于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习俗等亦更是常见。

这一些雕饰无一不是匠人们苦心凝结的,一代代的雕琢,一代代的打磨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造就一份享誉世界的纪念品。

这些古老的雕饰品由人所造如今又来哺育人。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一句简洁明了的诗句道出了徽州之美,徽州就如同一幅美丽写意的中国山水画,静静的铺陈在中国的大地上。

而徽州的古村落、古建筑就是这幅令人神往的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唯有带着虔诚之心走进徽州,亲手去触碰那些古老的生命才能感受到那一份震撼。

如今去便捷的交通让徽州不再是梦里都难以到达的地方,惟愿人们的手下留情,别污浊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那些勤劳的徽商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连带着徽州的古建筑如同是在墨汁中浸泡过一般,民居、戏台、书院、亭、塔、桥梁、牌坊、寺院、祠堂无疑不彰显着儒家文化当年的繁华,在这个儒家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这些受其恩泽的恩客们毫不犹豫的又站了出来,接受现代人的检验。

不知这些经受住了战火岁月洗礼的古建筑能否经受得住现在文明的考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