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纺织浆料(1)

第三章 纺织浆料(1)


第三节 浆料的性能
水溶性
流变性
粘附性
成膜性
一、浆料的水溶性及其溶液的特性
(一)浆料的溶解性 溶剂的选择: (1)相似相容原则, 氢键 (2)溶解度参数(δ)相近原则。 良好的水溶性 溶液的稳定性 亲水性基团 分子量分布宽 柔顺性好 非结晶
(二)高聚物溶解特点:分部进行,慢 高聚物溶液的特点: 粘度大 能拉丝或成膜
假塑性流体的切力变稀性质对于经纱上浆是很有利的。

◆经纱在浆槽中浸浆后,浆液粘度较高,都粘在纤维表面;
◆经过压浆辊时,浆液受剪切应力后粘度变小,可以快速渗 入经纱内部; ◆经纱移出压点以后,剪切应力被释放,浆液很快又恢复到 初始粘度,被保留在经纱内部。
(四)影响浆液粘度的因素
1、分子结构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粘度越大; 支链较短时,浆料粘度比直链分子低; 随着支链的增长,粘度增大; 分子量分布宽的浆料粘度小,随切变速率的大小变化较大。 2、温度 温度升高 ,粘度降低 水在室温时每当温度上升1℃,水的粘度将减少2% 测定粘度时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在引用粘度值时必须注明温 度。 升温可以增加了链段运动能力,分子链更容易顺着外力方向 运动。
对于粘滞流体 ,液面之间会产生内摩擦力,造成各层流 速不同,形成一个“速度梯度”D。
“速度梯度”D:又称切变速率,是剪切应变( γ )对时间 的导数, 根据剪切应力和切变速率的相互关系,可将流体分为两类: 一是牛顿流体,剪切应力与切变速率成正比。 式中η:粘度 D 粘度:又称为内摩擦力或粘滞力,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运 动的一种特性。
二是非牛顿流体 ,剪切应力与切变速率间没有一个恒定关
系 :τ=K· a 1、牛顿流体:a=1 2、假塑性流体 :a<1 3、胀塑性流体 :a>1
高聚物溶液大多是假塑性流体 ,切力变稀流体。即粘度η随着 的增大 而减小。 原因:高分子链互相缠结,粘度较大,在剪切力作用下取向,粘度降低。
胀塑性流体也称切力增稠流体。即粘度η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 原因:分子间形成交联。 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切变速率的函数,同一种流体在 不同切变速率下测得不同的粘度值,只能采用表观粘度(ηa)。 表观粘度:给定切变速率下流体的粘度值。
四、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1、一定的相对分子量: 过大则流动性差,扩散、润湿困难,粘附力下降; 过小,弹性和强度小,粘附力不够; 满足足够的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对分子质量低一 些 ,在2万-20万为宜。
2、分子量分布:要求适当宽一些为好 流动性好,浆膜柔软 。
五、聚集态结构
要求非晶态为主的高聚物,赋予浆料的水溶性、柔顺性、粘 附性、浆膜柔软性和弹性。 聚醋酸乙烯、聚丙烯酸酯
浆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
(a) 范德华力。 (b) 特殊化学相互作用:极性相互作用、氢键或酸碱相互作 用、盐键等。 (c)扩散粘附作用:浆料与纤维相容性好,渗透进入纤维内部, 形成扩散粘附层。高分子链相互缠结。 例如:淀粉浆料与棉纤维,浆料在水和热的作用下向棉纤 维本体相渗透,显著提高粘附强度。 (d)两个表面间的物理或机械咬合:棉纤维的天然扭曲截面 和表面微隙有利于浆料的渗透,形成机械咬合;异形截面 纤维与浆料的物理咬合优于圆形截面纤维。 与其他机理共同起作用时,这种情况通常产生最强的实际 粘接。
凝胶现象
二、浆液的流变性及粘度
(一)基本概念
流变性:溶液受切应力作业时所表现出来的流动和形变的特性。 流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发 生形变,形变大小以剪切 应变γ表示。 对于理想流体,剪切应变 ( γ )和剪切应力( τ ) 成正比:
F τ= G A

F 剪切作用力(N) A 剪切作用面积 γ 剪切应变
3、浆液对纤维的润湿 浆液必须有效地润湿纤维和纱线,才能得到较高的粘附强度。 纤维材料为低能表面,表面张力比较小,合成高分子浆料具 有一定的表面活性,能有效地润湿纤维或纱线表面。 淀粉浆或醇解度较高的 PVA水溶液表面张力较高,可能会影 响对纤维的润湿。需要加入浆纱油剂、表面活性剂, 上浆过程中的高温和压浆辊的挤压作用,具有提高浆液对经 纱的润湿作用。 粗糙有利于润湿和铺展。
F/A η= / D X / z
粘度单位为泊(P),1P=100CP 1P:表示相隔单位距离1cm的两层流体,以单位速度差 (1cm/s)流动时,在单位面积1cm2上所受的力为1达因。 国际单位制中,粘度单位为帕斯卡· 秒(帕· 秒或Pa· s) 1P=0.1Pa· s
(三)浆液的流变性
都属于a<1的切力变 稀的非牛顿流体 提及浆液粘度值的同 时必须注明其切变速 率值 在高速搅拌或浆纱机 高速运转时,浆料粘 度因切变速率的增大 而下降。
常用浆料的粘度随切变速率的变化(85℃)
淀粉、CMC等浆料的粘度随切变速率的增大而明显下降; PVA、聚丙烯酸类合成浆料受高速搅拌的影响较小。
浆液在流动过程中,大部分浆料粘度下降后可以恢复。
第二节 浆料的结构
浆料结构应是具有一定量的极性基团(极性较弱)、柔 顺的、线型长链的、分子质量适中的非晶态高聚物。
一、主链结构 1、对浆料分子柔顺性的影响: 柔顺性差,Tg高,刚性,形成的浆膜硬脆 柔顺性好,利于纤维间的粘附和浆膜的形成,浆膜柔软 2、对浆料化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碳链高聚物 ,热稳定性好 杂链高聚物,易受热和化学试剂、酶分解 二、大分子链形状 要求为线型或带有较少短支链的长链分子; 柔顺性好,容易成膜,水溶性好。
四、浆料的发展
公元1300年 ,我国用小麦淀粉作浆料; 二十年代英国开始使用糊精作浆料; 四十年代,使用淀粉,动物胶; 五十年代,合成纤维使用变性浆料及合成浆料,CMC、PVA等; 七十年代,聚丙烯酸类浆料; 九十年代,变性淀粉、变性PVA、改性聚丙烯酸类浆料; 目前:现成浆料(即用浆料)、喷水织机用浆料; 主要是淀粉、PVA和聚丙烯酸三大类 ,用量达几十万吨。 上浆技术方面: 1、1955年前后,其标志是开始使用熟浆、变性淀粉、纤维素衍生物,并 开始使用聚乙烯醇等合成浆,使得合成纤维的上浆问题迎刃而解。 2、1968年左右,出现了双浆槽,主要用于高密度织物,解决了高经密织 物上浆质量及烘干速度的问题。使用全烘筒式烘房。 3、1980年左右,高压上浆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浆纱快速烘干、提高 浆纱车速的问题。高压上浆不但节约能源,而且能使毛羽贴伏性好、浆 纱耐磨度提高,为细特高密织物的顺利生产提供条件。 目前技术:“两高一低”,即高压上浆、高浓度、低粘度浆液。
四、浆料的成膜性及浆膜性能
(一)成膜机理
成膜过程可以看成同种高分子链之间的扩散过程。 成膜的三个阶段: 1、水分挥发,浓度加大,大分子链开始接近和接触; 2、大分子链变形,形成紧密堆积,接触面积增加; 3、大分子链相互渗透和相互扩散,形成浆膜。
(二)浆膜的主要性能
1、具有较大的强伸度
浆膜本身的断裂强度都小于原纱,要求弹性好一些:浆膜的弹 性变形率高些为好,而永久变形率低些为好。 短纤纱来说,浆纱的强力比原纱的强力提高10-25%,伸度则 降低10-25%。 对于长丝纱来说,上浆后强度增加很少,伸度变化也不大。 浆纱强度的提高不取决于浆膜的强度,主要与浆液和纱线的 润湿、粘附有关。
一些非牛顿性的表观粘度还表现出强烈的时间依赖性 : 一类是触变性流体:这种流体的粘度随流动时间延长而下 降;泥石流 另一类为流凝性流体: 这种流体的粘度随流动时间延长而 增加。
以糯玉米淀粉(一种100%支链淀粉 )为例表 示浆料的流动性能。 触变性流体,切力增稠流体
(二)粘度定义及单位
粘度:又称为内摩擦力或粘滞力,是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运 动的一种特性。
(三)影响浆料粘附强度的因素
1、浆料的结构对粘附强度的影响 分子量太低,粘度低,流动性好,有利于润湿,浆膜强度 不高,粘附强度差 分子量太高,粘度高,不利于润湿,粘附强度差 选择浆料时要考虑到“相似相容”原则 分子链的柔顺性
2、影响粘附强度的其它因素 被粘物表面的清洁 表面的粗糙程度 粘附层厚度 湿度 P122
第三章 纺织浆料
浆料是用于经纱上浆的粘着剂和辅助材料。 暂时性: 在加工之前施加于纤维或纱线上,在染 色或后整理之前必须去除。 “浆纱一分钟,布机一个班”,一分钟的经纱上 浆能影响织布一个轮班。 纺织工人也将浆纱称为“老虎口”。
大多数经纱在织造前都需要上浆。
第一节
一、上浆目的
浆料概述
织造时,经纱处于一定的张力下,纱线与纱线之 间、纱线与金属之间反复摩擦,纱线还受到反复 拉伸、弯曲和冲击,这些力的共同作用是纱线起 毛、断裂的根源。 目的:使经纱能承受织造时弯曲、拉伸和摩擦等 机械作用,提高经纱的可织性,最大限度地降低 织造过程中的经纱断头率,从而提高织造效率和 减少织物的疵点。
(二)长丝纱的上浆(目的与要求 ) :
1、使长丝中各单纤相互粘合成束,以防单纤松散、分离与缠结; 2、在长丝表面形成强韧而柔软的浆膜,防止单纤在织造过程中 断裂。 长丝纱的上浆率一般在3-8% 长丝用浆料需具有足够的粘附力和内聚力,以及柔韧性与弹 性。
二、浆料必备的性能
浆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 浆液的粘度必须适当和稳定; 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对纤维具有较强的粘附性; 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 具有适当的吸湿性; 容易退浆,无臭无味、对人体无害、价格便宜、调浆上浆 操作简单。
浆料的粘附机理可用扩散理 论来分析说明: 首先是经纱浸浆,表面润湿、 吸浆的过程; 然后压浆辊的挤压促进润湿 和吸附,加速浆液与纤维分 子互相扩散和浸透形成扩散 层; 最后烘干,形成浆膜。
粘附破坏机理
(a)是由于润湿不良造成的。 (b)是真正的粘附破坏,是浆纱选择时不希望发生的。可能由 于浆料的粘附力不够,或者在界面上的杂质影响,或者浆膜 的强力太高。 (c)是纤维的内聚破坏。 (d)是浆料的内聚破坏。
三、侧链基团
浆料的侧链基团以体积小、极性较弱(酰基和酯基)、位 置分布均匀为好。 1、一定的极性,增加水溶性;满足水溶性前提下,极性不可过 强 极性太强,柔顺性差,Tg高。 2、非极性基团体积小,空间位阻小,柔顺性好。 3、侧链基团位置分布均匀(如对称)为好。 聚丙烯酸酯的Tg随酯基中烷基的增长而降低,浆膜的柔软 性提高,如:甲酯、乙酯、丁酯的Tg分别为10℃、-30℃、 -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