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六章名词解释:1,感受器:分布在体内外的一些专门感受内外环境信息的结构与装置。

2,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

3,外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保护与支持作用。

前1/6为角膜,无色透明,无血管,具折光作用,富含感觉神经末梢。

后5/6为巩膜,白色,坚韧不透明,后端与视神经的鞘膜相延续。

4,中膜(血管膜):富有血管与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膜,呈棕黑色。

功能:营养,吸收眼内分散光线。

5,虹膜:最前部。

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以此分出眼前房、眼后房。

虹膜中央的圆孔称瞳孔。

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放大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6,睫状体:睫状体发出睫状突与晶状体相连,通过其内部睫状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平滑肌)的缩舒调节晶状体曲度。

7,脉络膜:占中膜后2/3。

含血管及色素细胞。

有营养、遮光作用。

内膜(视网膜):衬在睫状体与虹膜内面的部分,为视网膜盲部,衬在脉络膜内面的部分为视网膜视部。

视网膜组织结构分为神经细胞层(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和色素上皮细胞8,生理性盲点:视神经乳突穿出之处。

9,黄斑与中央凹:感光最灵敏处10,色素上皮细胞:最外层,紧贴脉络膜。

胞内富含黑色素颗粒,能吸收光线,贮存V A,参与视紫红质的形成。

11,视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类。

视细胞分外段、内段、胞体、终足四部分。

外段与内段乃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片层结构,相当于神经细胞的树突。

终足则相当于神经细胞的轴突。

12,双极细胞: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13,节细胞:为多极神经元。

其树突向外与双极细胞相联,轴突延伸至神经乳突处,汇集并穿过筛板,形成视神经。

14,角膜:具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15,房水:充盈于眼房中,营养角膜及晶状体。

房水过多,眼内压过高——青光眼房水-血管屏障破坏——免疫性失盲。

16,晶状体:靠悬韧带和睫状体相连,具弹性与聚光作用。

混浊时视力下降,称白内障。

17,玻璃体:透明冻胶状,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具折光、填充、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18,近点:把眼作充分调节后才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19,远点:把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20,瞳孔近反射: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21,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22,近视:聚焦于视网膜之前。

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折光率过高。

矫正方法:凹透镜。

23,远视: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

原因:眼球前后径过短。

矫正方法:凸透镜。

24,散光:不能同时聚焦于一点,而分散聚焦于许多点,不能清晰成像。

矫正方法:柱形透镜。

内容一,视觉1、视觉器官的形态结构眼球壁的结构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盲部、视部2,眼球壁的结构外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保护与支持作用。

前1/6为角膜,无色透明,无血管,具折光作用,富含感觉神经末梢。

后5/6为巩膜,白色,坚韧不透明,后端与视神经的鞘膜相延续。

角膜巩膜交界处的内部有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的重要途径。

主要有《a外膜(纤维膜)b中膜(血管膜)c虹膜d睫状体e脉络膜f黄斑与中央凹g生理性盲点h色素上皮细胞i视细胞j 节细胞k 双极细胞》3眼的折光物质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4眼球的辅助装置支持、保护眼球,使眼球运动。

眼睑、睫毛、睑板腺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窿泪器:泪腺、泪道眼外肌:上、下斜肌;上、下、内、外直肌、5眼的折光成像及其调节1 眼的成像眼并非一个单球面的折光体,而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一系列曲率半径和折光指数都不相同的折光体所组成的复杂的折光系统。

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2 眼的调节正常人的折光系统可随物体的移动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物像仍位于视网膜上。

这种变化称眼的调节。

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眼球汇聚。

(1)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通过神经调节,使睫状体收缩,从而放松悬韧带,晶体状体因弹性而凸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晶状体的折光能力,使近物也能在视网膜上清晰地成像。

长时看近物→睫状肌持续紧张痉挛→近视老年人晶状体被膜弹性↓→老花眼6眼的感光换能作用1感光细胞2神经细胞层细胞层间存在着复杂的突触联系,最初产生的视觉电信号,将首先在这些细胞层中处理与加工。

3两种感光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联系方式视锥细胞呈单线式(视锥:双极:节细胞=1:1:1);视杆细胞呈聚合式(视杆:双极:节细胞=5:2:1)。

4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系统5视锥细胞的感光作用与颜色视觉人眼感受370-800nm之间的光波刺激。

可辨波长差为3-5nm。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目前认为与视杆细胞类似。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6三原色学说:视网膜内存在三种视锥细胞,每种视锥细胞都含有一种相应的感光色素,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光波的刺激。

三种视锥细胞不同比例地受到红、绿、蓝光的刺激,则会产生不同的相应的色觉。

色觉异常: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色弱7视敏度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对物体形状精细辨别的能力,通常是以所能辨别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也就是以视角的大小为指标。

根据简化眼,5M处相距1.5mm的两点光线到达角膜处的夹角为1°,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为5um,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为4.4um,可以分辨。

国际上通用的视力表按此原理设计,能区分在6M远处两点,视角为1°时视力未1.0.若只能在10′度视角时此才能分辨物体,视力未0.1。

7视觉传导通路与皮层定位感光细胞(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二级神经元)---节细胞(三级神经元),轴突构成视神经---视交叉---小部分终止于上丘及顶盖前区,大部分止于外侧膝状体(四级神经元)----内囊---视觉皮质,产生视觉。

8、视野与立体视觉视野: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颞侧>鼻侧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色>绿色。

二,听觉1、外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耳廓:利于集音判断声源2.外耳道:传导声音;增加声强3.鼓膜: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并对声波具有放大作用2、中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鼓室:鼓室的外侧壁即鼓膜,内侧壁即内耳的外壁,其中有两孔。

上孔:通内耳前庭(前庭阶),称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

下孔:与耳蜗的起始部相接(鼓阶),称蜗窗,被蜗窗膜(第二鼓膜) 封闭。

3块听小骨以关节组成听骨链听小骨功能:增强振压(1.3倍),减小振幅(约1/4),防止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损伤。

1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功能: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效应。

(1)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17倍;(2)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共增压效应为17×1.3≈22倍。

2.咽鼓管结构特点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则开放。

功能作用:(1)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2)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泌物。

3.乳突小房颞骨乳突内许多含气的小腔,它们彼此相通。

声音的传递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1.耳蜗(结构自己看图)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

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

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

耳蜗对频率的分析机制1.对音强(响度)的辩别⑴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幅大小(音频不变)⑵与毛细胞的敏感性和背景声音有关①背景声音:环境中的一般噪音→基底膜处于轻微的振动→毛细胞接受新的声音刺激时敏感性↓。

•②毛细胞的敏感性:听神经中的传出纤维也可控制毛细胞的兴奋性,所以当人集中注意力听时,往往可以听到较微弱的声音。

2.对音频(音调)的辩别:主要依靠基底膜的振动部位:既蜗底感受高低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传音及增压→前庭窗振动→基地膜振动,以行波方式由蜗底传向蜗顶→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移,毛细胞毛弯曲→毛细胞膜内外产生离子流→微音器电位→耳蜗神经动作电位声波在耳内的传导1.声—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的外淋巴—前庭膜—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蜗孔—鼓阶外淋巴—蜗窗(第二鼓膜反向振动,缓冲)2.声—外耳—鼓膜—鼓室内空气—第二鼓膜—鼓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中枢3.声—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螺旋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行波学说(P161):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前庭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然后此振动再以行波形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方向传播。

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所能达到的部位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在一定范围内,频率越高,最大振幅出现部位越靠近蜗底。

一、声音刺激、听力和听阈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16~20000Hz)。

1000-3000次/S 听阈最敏感听阈与年龄有关,老年人听觉不灵敏。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

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

前庭前庭:骨迷路耳蜗与半规管之间的椭圆形小腔。

椭圆的功能1.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

•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

椭圆囊的功能当垂直面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因耳石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兴奋,一部分则抑制。

半规管的功能1.感受角加减速运动,产生旋转感觉。

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对抗刺激动因,维持身体平衡。

3.过强、过久的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性反应4.特殊的反应——眼球震颤:快动相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