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单元1、产业的概念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的特征规模化;职业化;社会功能性3、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基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扩展: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生态、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第二单元1、产业的分类(1)两大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产品区分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2)农轻重分类法(3)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自然界的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3)标准产业分类法(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6)霍夫曼产业分类法(7)钱纳里-泰勒分类法(8)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9)战略关联分类法2、产业链(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大部分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设计、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全球价值链: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3、产业生命周期(1)概念就单个具体产业而言,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2)特点A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B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C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D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4、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pest)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对外贸易因素;经济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联系制药业的发展,分析影响因素)第三单元1、产业组织发展的五个阶段(1)早期渊源: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2)马歇尔的贡献(3)哈佛学派(4)芝加哥学派(5)新产业组织理论2、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马歇尔冲突”的解决:有效竞争理论的提出;所谓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性作用的竞争格局。

3、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1)大体提出过程:1933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1938梅森联谊会成立1959贝恩《产业组织理论》谢乐的进一步完善(2)特点:在分析框架上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经验研究(3)市场结构:那些规定决定市场上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在位卖者与潜在卖者之间关系的特征。

(4)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它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4、芝加哥学派等对哈佛学派的批判(1)背景:经济自由主义、放松规制浪潮;(2)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3)对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进行批判;(4)他们认为:现实中产业的进入壁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5、新产业组织理论(1)渊源: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2)上世纪中期以来,博弈论的兴起;(3)20世纪70年代后,“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的发展,以泰勒《产业组织理论(1988)和施马兰西等合编的《产业组织手册》(1989)为代表(4)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传统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厂商进入市场。

(5)根据托马斯·谢林,“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

6、波特五力模型(1)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竞争环境分析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2)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3)波特五力模型能够简单明了地将一个企业的战略与市场特征联系起来。

这能够帮助战略制定者避免将注意力过度内向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4)波特五力模型的内容(5)波特五力模型考虑因素潜在新竞争者 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专卖产品的差别、转换成本、资本需求、分销渠道、成本优势、政府政策、预期的反击供应商 决定供方力量的因素:投入的差异、供方和企业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投入的现状、供方的集中程度、批量大小对供方的重要性、与产业总购买量相关的成本、投入对成本和特色的影响、产业中企业前向整合相对于后向整合的威胁产业竞争者 竞争的决定因素:产业增长、固定(存储)成长/附加价值、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信息的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购买者 决定买方力量的因素: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于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的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数量、产品差异、品牌专用、质量/性能的影响、买方的利润、决策者的激励潜在替代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替代品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第四单元1、市场集中度的定义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

分为卖方和买方集中度,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卖方集中度。

2集中度的衡量指标绝对集中度: CRn 、HHI 、熵指数等相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行业集中度CRn定义: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 (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 Xi ——产业中第i 位企业的规模● N ——产业内的全部企业数∑∑===N i in i i n X X CR 11注意:(1)CRn 在0到1之间:(2)CRn 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 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部分;(3)相反, CRn 接近于1则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

4、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 )Si= Xi/ XX ——市场总规模Xi ——产业中第i 位企业的规模Si ——产业中第i 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 ——产业内的企业数注意:(1)HHI 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2)完全垄断:HHI=1(3)有许多规模相同的企业时,HHI=1/n ,n 趋向无穷大,HHI 趋向05、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高低,是由该产业的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的相对关系决定的。

6、 (1)横向并购:当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或其产品属于同一市场时出现的兼并被称为横向兼并,也被称为水平兼并(2)纵向并购:若兼并企业的产品处于被兼并企业产品的上游或者下游,则我们称这种兼并为纵向兼并。

(3)横向并购的动机● 规模经济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 市场势力效应(4)企业纵向并购出现的可能原因在于:● 企业的交易成本可能会降低;● 可能增强垄断力量;● 可确保投入品的稳定供应;第五单元1、 进入壁垒定义定义:通常又称进入门槛,所谓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这种新的卖者,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企业,也可以是原来其他产业的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

2、 分类(1)TIO :固定的障碍——“结构性”进入壁垒(2)NIO :策略性行为——“策略性”进入壁垒,又称“进入阻挠”3、形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的因素● 规模经济壁垒●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必要资本量壁垒● 网络效应壁垒● 产品差别化壁垒● 政策法规制度壁垒3、 退出壁垒的定义所谓“退出”指的是一个企业从原来的业务领域中撤出来,即放弃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

那些妨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之为退出壁垒。

∑∑====n i i n i i S X X HHI 1212)(第六单元1、产品差异化的概念定义: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2、产品差异的形成原因●产品的物理特性;●买方的主观印象;●销售的地理差别;●销售服务的差别;4、产品差异化的类型(1)产品主体差异化(2)品牌差异化(3)价格差异化(4)渠道差异化(5)促销差异化(6)服务差异化5、广告与产品差异化(1)广告是一种重要的且有效的产品差别化手段;(2)广告的功能:传递信息和诱导购买;(3)广告强度=广告费用/销售额(4)广告的经济影响: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资源浪费;促进抑或妨碍竞争。

6、创新与专利保护(1)专利与产业创新利:促进和推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

弊: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专利是一种合法化的垄断行为,似乎与政府制定反垄断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

解决困境:关键在于专利制度本身的制度安排,即专利的保护期和保护程度必须适当;对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惩罚,从而使专利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削弱其消极作用。

讨论:关于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论述题)(1)熊彼特等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理由:①技术创新成本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②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和发挥这种规模经济效益。

③拥有市场份额高,且从事多元化经营,从发明和创新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④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2)谢勒等观点相反:小企业作用大理由:①大企业垄断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就减弱,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②大企业所拥有的大规模在技术进步中也会成为劣势。

如:决策低效、相互倾轧、忽略和不支持。

③实践表明:小企业能对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客观: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第七单元1、企业定价方法(1)微观经济学: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2)勒纳指数:L=(P-MC)/PP=【1/(1-L)】MC1/(1-L)——加成因子2、价格歧视(1)定义:也称“价格差别”,是卖方垄断市场上流行着的一种定价行为,它是指企业在同一时间对购买不同数量产品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在同一时间对购买同一产品的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2)实施条件:第一,企业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将价格定于边际成本之上以求获利的能力)。

第二,企业必须知道或能够判断出消费者每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而这个支付意愿必须因消费者或销量而异。

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不同的。

第三,企业有能力阻止或限制支付低价的顾客将产品转卖给支付高价的顾客。

垄断厂商必须能够把消费者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可鉴别的阶层或集团,并能有效地(无需花费很大代价)阻止商品在这些阶层或集团之间倒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