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学号1111013229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是当代影响最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之一。
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对其他技术领域及其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法律问题也层出不穷。
尤其现在三网融合等网络正在蓬勃发展,其中网络商务及非商务行为都会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知识产权。
在这种新的民事纠纷中,不同民事主体和利益也不断碰撞,原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网络的高科技架构,以及各类权利人之间发生了种种利益冲突。
因此信息化下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就成为突出的问题。
在信息化下的今天,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文意从互联网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现状和这一问题研究入手,对我国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字: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对策
1.信息化下的知识产权概述
信息化下的知识产权主要指网络知识产权。
它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
著作权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商号等。
从性质来看,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
1.1信息化下的知识产权的特点
在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相结合,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特征。
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信息存在、产生、传播、利用的方式不同,也让这种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有了其独特之处。
1.1.1内涵扩大
传统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文学产权、工业产权和知识财产专有权,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包括网络数据库、网络数字化作品、电子版权等。
而创造网络知识产权的主体也多样了,既有自然人,又有法人和其他组织。
1.1.2无形性强化
知识产权是无形的,但传统下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化下的知识产权无形性是不同的。
传统的知识产权虽然本身是无形的,但总是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相结合,表现在具体的产品上或者文字说明中。
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不光知识产权是无形的,
其载体也同样是无形的,以信号的形式传播,整个过程都存在于虚拟的空间中。
1.1.3专有性弱化
知识产权专有性是指在法定范围内权利主体享有的独占权利,即在一定限制下的专有权利。
它属于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没有专利权拥有者的同意,是不允许随便获取和利用的。
但是因为网络是对所有的用户都开放,每一次使用知识产品都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是不现实的。
1.1.4时间性受到影响
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即丧失专有权。
而由于信息环境的传播的高速度、高容量、高覆盖面的特点,信息更新周期短,数据可以及时上传,这使得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规定受到了挑战。
2.信息化下知识产权侵权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占领全球。
这场浩浩大大的网络革命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充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交流。
同时,这种数字化的媒介让很多作品的创作、传播、使用容易被复制和盗用。
一般而言,网络侵权主要方式有网页网站抄袭复制侵权、网络转载侵权、网络链接侵权、P2P软件侵权等方式。
传统上,为了个人学习或欣赏,复制一部已经发表的作品,是允许的,合理的。
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有著作权的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贮后,用户可以很容易从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信息网络上复制作品以供自己使用,这种便捷已经损害并将继续损害著作权人的权益。
另外,数字化形式的作品通过网络在国际问传播,使著作权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加之世界大环境的改变,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已不能应对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知识产权保护出现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变得日益突出。
我国在立法上,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程度上,知识产权管理上等方面均有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社会大众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还相当陌生,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此外,我国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也不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权还
只在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法院,并没有普及到基层。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企业里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令人担忧。
从管理模式上来说,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往往将专利管理的职责交由技术部门的一人代管、商标管理由律师处代管,这一代管实际上把企业知识产权列入了“副业”,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存在。
3.信息化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信息环境下的侵权盗版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这种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以用以下几点解决。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打击网络侵权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但网络侵权行为依旧在网络社会中大量而重复地进行着。
法律权威在网络空间中的弱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目前来看,最急需的就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网络虚拟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并且要有专门部门负责有力度地执行这一政策,强化执法,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行为提供支持。
3.2提高全民意识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基础的制度依据,但人们观念的转变在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民群体,有必要让每个网络主体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意识,认识到自己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
当自己享有网络社会的一切权利时,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减少无意识的侵权行为,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样才能总体提升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3.3管理方面
要想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还应该建立权力监督制衡机制。
权力没有监督,就会被滥用;没有权利的制衡,则很难达到监督的目的。
同时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分散、各企业单独为政的局面,我国应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对行业内各企业进
行统一的监督和领导;同时鼓励各大企业分别建立自己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一同保护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
构建网络著作权保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依法制止网络侵权行为;一方面给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法律责任的“安全港湾”。
尽管打击网络侵权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但网络侵权行为依旧在网络社会中大量而重复地进行着。
在中国这个迅速发展中的国家中,这种冲突和矛盾尤其的明显。
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水平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同美国和日本等互联网发达国家有一定的技术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网络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制定一部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是当务之急。
在立法时不但要考虑到现有的现象,也要对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规范,要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总结
大量的网络侵权者凭借着网络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的特点不断侵权。
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也因在网络环境下运作成本过高、缺乏可操作性而名存实亡。
当下的信息时代越来越显现出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渴求。
我们可以从立法、管理、个人意识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体系。
因为在构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法律、管理和道德手段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才能充分利用管理的后续制度实施的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
保护知识产权在信息化环境下不受侵犯,才能保证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