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方法(PPT43页).pptx

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方法(PPT43页).pptx


– 信息化手段可能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有哪些类?不同 信息化环境中可能的教与学模式有哪些?
– 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哪些?
– 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学习模式有 哪些?
– 面向专题的学生、教师、社会互动网站模式应该如 何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
– 学科网络课模式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合网络课?
– 缺乏系统的应用保障体系、有效的教师培 训体系。
国外情况(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 校本课程占很大比例; – 教师通过专题任务引领学生; – 学生利用网络准备报告; – 具体问题学习或训练软件,尤其是游戏形 式软件居多; – 由于文化、课程标准、教材等的差异,绝 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 中小学。
– 结论:从生理、心理、教育角度,针对不同 的学习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使之与学生的 生存本能需要吻合;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 过程及方式,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并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是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学习目标不准确; – 学习方式不科学; – 教与学过程不够合理,一言堂现象; – 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
应从教与学过程入手,系统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有 效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困难,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结 果什么样、如何应用等。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 个过程。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有机整 合在一起,共同完成。
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学与科当中的困难,不是信息 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教与学当中,而是要在信息技 术的基础上思考教与学的问题;
返回
二、实践及应用方法
缕清思路、明确定位、找准切入点; 规范教与学过程、寻找困难;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优势; 有机整合,营造教与学的环境;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返回
(一)缕清思路、明确定位、找准切入点
1、应缕清的问题 –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 进行新课改,到底改什么? – 教师最缺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应具备哪些素质? – 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培训到底培 训什么?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方式有 哪些? – 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 是合理的、有效的,标准是什么? – 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究竟能够为教学起到哪些作用? 在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
» 有理数,燃烧与灭火,函数例子;
– 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
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方法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其特点及教育发展趋势:
– 信息时代特点 » 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 » 信息化已经成为基本发展国策
–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制高点 –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到底开展的如何?应该 如何开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地讲:
– 新的课程改革往往只重视了学科教学内容、手段和 方法的改革,忽视教学过程的改革。因此,与之对 应的软件和资源缺乏从不同教学阶段/步骤,不同用 途、角色、层次、使用环境等的系统研究。
– 过于注重网络形式,对于网络教学设计的 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 够科学,网络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 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要从多种角度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将信息化手段 作为:
– 学习的对象; – 教和学的工具(函数、不等式、几何) ; – 教和学资源的载体以及有效呈现的手段;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学习能力、与人交流
能力、自信心、创新能力、高尚情操,建立成功理源多是教材的媒体化,缺乏系统的学科 资源,尤其是充分虑多学科、多层次、多 学段、多种教育技术整合的资源。
–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多数集中在利用网 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资料性的信息,交流 多数是文字信息,缺乏对于问题解决过程 的交流途径。
– 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
– 缺乏有效的学、教、引导、监控、评价、 反馈等支撑体系。比如研究性学习过程支 撑体系。
主要内容:
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模式及方法; 东北师大实验研究介绍; 关于整合研究的一些建议;
谢谢大家!
一、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情况
总的来说:大多数中小学校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 学、缺乏从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的少;教学 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 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 学生学习目标:能力的培养;
– 年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年龄不同,基因 不同,学习方式区别很大。小学要通过直观 感知规律,初中是学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 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
– 基因研究表明,人的基因后天可以培育,但 有年龄限制,比如,多数人的语言基因在10 岁前必须培育完成;
– 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 统直接获得信息,视觉 83%,听觉 11%, 其他 6%。视觉:生动鲜活的画面;
– 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训练、测评、评价?
–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对中考、高考?
– 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师评价、教学反馈、学校评价 等工作?
2、明确定位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定位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 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与学当中传统教与学手段难 以解决的困难。具体包括: – 营造教与学的环境:
» 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 » 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 »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 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教学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返回
(二)规范教与学过程、寻找困难
– 学生学习过程的特征 – 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过程的特征
– 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 学什么、如何学?从心里、生理、年龄等不 同角度分析学生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安排 合适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让学生愿意学、 高效率的学。
– 学生学习原动力: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