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理学(3.2.1)--法律与自由
法理学(3.2.1)--法律与自由
• 英语中的 Liberty 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 14 世纪。 • Freedom 则在 12 世纪之前就已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
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
• 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 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
• 在现代理论中,自由一般指免于支配( free from domin ation ) , 或者没有强制,其实质都是一个人不受专断意 志的控制。
• 尼采将自由理解为权力意志的无限扩张,而极度的自由就 是自身与原始生命的融合,它的表现就是“醉”的感觉。 而基尔凯郭尔则将这种自由感置于极度绝望的孤独感之中 。
• 而在康德这里,自律从道德上得到最为深沉的思 考。真正的自由乃是人在道德实践中所具有的摆 脱了自然以及肉体束缚的遵照自身建立起来的法 则而行动的意志自由。自由意志的法则或者规律 就是绝对自律,即“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 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作一个普遍的立法 原则。” (继续追问,自律又是为什么?富翁与 乞丐的对话)
• 任意是对于一切规范、习俗和文明的否定,因而是一种否 定性的、破坏性的力量,但是另一方面,当一定的规范、 习俗已经成为自由的桎梏的时候,任意就表现为一种积极
的力量。
• 自律( autonomy )是意志自由的更高体现。
• 意志的自发性或者任意,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 种本能式或者动物性的自由,这里真正而言,意 志还没有达到对于其自身的意识,因而与其说任 意是一种自由,还不如说是不自由。
• 在自律中,意志真正回到了其自身,自由地对自 身进行规定,而且这种自我规定(同时也就是自 否定)是一个无限的、不可穷尽的过程,而在这 一自我规定或者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自我或者自 由一直始终又保持着一贯性。
• 斯宾诺莎率先提出了“自律”的观念,在他看来 ,一个自由人,就是纯粹根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的人。理性担当起控制激情和欲望的责任。
第三部分 法理学进阶之法律价值
第二讲 法律与自由
• 一、自由概述 • (一)自由对于人的意义 •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
皆可抛”
• 诺齐克的感觉机器试验( experience machin e)
• “ 感觉机器”可以给人的大脑提供任何一种刺激。 现在假定你躺在一个漂浮的水箱上,同时被连接 到“感觉机器”,这个机器通过刺激你的大脑提 供任何一种你所选择的感觉经验,而且有你想要 的各种类型,但是你必须终身接上这个机器,否 则就不能用这个机器。问题在于:是否有人为了 得到如早期功利主义传统所设想的“快乐”而选 择终身接上“感觉机器”?人们普遍的反应是不 会为了这种感觉而接上机器。此时我们发现“快 乐”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快乐的生活不能真正 被视作完善的生活。
• 秦以后的中国盛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家 国同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各阶段专 制程度不一样,古人享有的自由度也不一样。
• 秦的严刑峻法、汉的稳定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东汉之后的动荡、唐代的皇权的受限、宋代的 温和统治与皇权集中、元代的短暂统治、明代专 制程度上升、清代集权与文字狱等等
• 卢梭、黑格尔等人则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因而在他们这里,意志就体现为个体意志和普遍 意志(公共意志)的内在统一,而意志的自由或 者自律就表现为一个公共意志或者共同体的自我 立法。卢梭社会契约的实质就是国家作为公意的 体现,乃是一个道德的共同体的自我立法,从而 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达到了 统一。黑格尔更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一点, 认为国家作为自由理念的现实性,乃是实体的自 由和个体自由的内在统一。(罗素的批判)
• 二、哲学上的自由 • 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自由的概念与必然的概念联
系在一起,所谓自由即主体的认识和实践与客观必然性的 统一。
• 一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必然的驾驭。黑格 尔指出,自由正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有在它没有被人 了解时才是盲目的。(自由是人与物区别的主要特征。)
• 另一方面,自由乃是对客观规律的认同。 • 意志自由是自由的内在状态,行动自由是自由的外在状态
• 家族治理的家长制特色,家长握有生杀予夺的大 权,以经济分配权为后盾。“媳妇熬成婆”便是 生动写照。
• (三)自由的西方词源与现代含义 • 一般认为古希腊缺少私人自由,更多关注政治自由。(哈
耶克有不同看)
•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 ( Liberta )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 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 放”同义。
• 第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由的感 受和体验,自由就是自由感。
• 自由作为自由感,它既不像“自由乃是对必然的认识”那 样,受制于一个客体或者对象;也不像作为自律的自由那 样,受制于一种理性的法度;而是在对自由的感受中,个 体彻底返回到自身,自由因此而达到极致。在这种意义上 ,自由又类似于任意,但是一种更高的精神上的自由。
,两者都是建立在对客观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目标选择 和支配的能力上。
• 其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自由乃是意志的规定性, 自由指的就是意志自由。
• 自由的最初的、首要的含义是任意。所谓任意,就是“想 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是意志自由的 绝对自发性,是完全随意的,毫无根据和道理而言的。 (人类不愿受约束的本能)
• 这三个议题最终都指向自由,也就是说,自由而真实的生 活才是有意义的。
• (二)中国传统社会与自由问题 • 汉朝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 • 到宋朝时,“自由”已成为流行俗语,但此处自由的意思
和当前所强调的个体意义上的自由不同。
• 古代中国社会强调家族、国家,个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 节点,并没有独立的自由地位。
• 菲尼斯的三个议题
• 第一个议题是:行为自身具有意义。
• 第二个议题是:个人特定身份的保有是一种善。(“如果 他首先必须成为其他人的话,没有人会选择占有整个世 界。”)
• 第三个议题是,现象不是现实的好替代品。此处所遭遇的 主要原则,或许是柏拉图伦理学的:现实优先于现象;洞 见、知识、保持与现实接触的生活优先于幻想、无知与生 活在梦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