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 刘向所撰每书叙录原来都载在本书,随书而行,后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 又汇集所有叙录,成为一书,名為《别录》。此书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 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创始性解题式目录,但其今天 仅存《战国策》 管子》 晏子》 列子》 仅存《战国策》、《管子》、《晏子》、《列子》、 孙卿子》 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孙卿子》、《韩非子》几部书的叙录。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 《别录》对图书应该有分类。刘歆(后改名“秀”) 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则更为严密, 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则更为严密,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 有总序,六略有类序,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 三十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源 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 流,每一书又有书录。此书亦佚,现存者是清人辑 班固《汉书·艺文志 是根据《七略》 艺文志》 本。班固《汉书 艺文志》是根据《七略》简编而成 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 的,删去辑略和题解,基本保存了《七略》的分类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面貌。
四、目录的基本结构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1.书名,对于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 书名, 国语》又名《 书名 对于同书异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的情况要加以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2.著者时代。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著者时代。 著者时代 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称为“遗民” 则仍标前朝。 称为“遗民”,则仍标前朝。
2.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它产生于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 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兵书类 小序: 汉兴,张良、 兵书类” 《汉书 艺文志》“兵书类”小序:“汉兴,张良、 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 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 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 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 摭遗逸,纪奏《兵录》 犹未能备。至于孝文, 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文,命 任宏论次兵书四种。 任宏论次兵书四种。”有的目录学家认为杨仆之 兵录》是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但此书既不完备, 《兵录》是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但此书既不完备, 又久佚未传。此书只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而编制的, 又久佚未传。此书只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而编制的, 没有做出对全部藏书的整理与编目工作, 没有做出对全部藏书的整理与编目工作,系统目录 并未建成。 并未建成。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 目录, 目录,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 要门户。 要门户。
《隋书·经籍志》子部大类之序
凡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 凡諸子,合八百五十三部,六千四百三十七卷。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儒、 小説,聖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方, 道、小説,聖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方,聖 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衆職, 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衆職,下至 衰亂,官失其守,或以其業遊說諸侯,各崇所習, 衰亂,官失其守,或以其業遊說諸侯,各崇所習, 分鑣並騖。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 分鑣並騖。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亦可以興化 致治者矣。 漢書》 諸子》 兵書》 致治者矣。《漢書》有《諸子》、《兵書》、《數 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爲十四種, 術》、《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爲十四種,謂之 子部。 子部。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 汉书·叙传 叙传》 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 略述鸿烈。” 目录的不同称谓: 目录的不同称谓: 刘向《别录》 “录”,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王俭《七志》 “略”,刘歆《七略》;“志”,王俭《七志》; 荀勖《晋中经簿》 “簿”,荀勖《晋中经簿》; 书目”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目”,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录” 毋煚《古今书录》 “书录”,毋煚《古今书录》。 或称“录目” 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 或称“录目”,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有《历代 所出众经录目》,也即“序目”之义。 所出众经录目》 也即“序目”之义。 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总目提要” 。 汉晋之后, 目录”之名通用。 汉晋之后,“目录”之名通用。
二、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
1.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 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 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 书各篇叙录(也有只有篇名没有叙录的)。 一书目录的出现大大早于群书目录, 一书目录的出现大大早于群书目录,《诗》、《书》 之序、 周易》 序卦传》 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古今一些目录学家 都认为是最早的一书目录,有目有录。 都认为是最早的一书目录,有目有录。 诗经》 尚书》的小序,均以简明的文句, 《诗经》和《尚书》的小序,均以简明的文句,给 每篇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或写作意图以说明: 每篇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或写作意图以说明: 夏书》甘誓序:啓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如《夏书》甘誓序:啓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 夏啓嗣禹位伐有扈之罪。 傳:夏啓嗣禹位伐有扈之罪。 淮南子·要略 列全书十二篇篇名及篇次排列關係、 要略》 《淮南子 要略》列全书十二篇篇名及篇次排列關係、 学术评价等内容,也具有一书提要目录的性质。 学术评价等内容,也具有一书提要目录的性质。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 诸如整理各种图书,并概括其内容与学术源流、 学,诸如整理各种图书,并概括其内容与学术源流、 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等。 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等。 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中国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中国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 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 律的科学。古典目录学始终都注重从学术研究的角 度整理图书、编制目录,所谓“辨章学术, 度整理图书、编制目录,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这是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古典 这是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目录学的实用性特殊价值所在。 目录学的实用性特殊价值所在。 南北朝时期,目录在文献典籍中已成为独立部类, 南北朝时期,目录在文献典籍中已成为独立部类, 梁阮孝绪《七录》“记传录”下有“簿录部” 。中 梁阮孝绪《七录》 记传录”下有“簿录部” 记传录 国古代目录部类名称的确立,首見于《新唐书·艺文 国古代目录部类名称的确立,首見于《新唐书 艺文 目录类”列于史部。 志》,“目录类”列于史部。此后史志官簿均立有 目录类, 四库全书》收目录类83部 目录类,《四库全书》收目录类 部,799卷(包 卷 括存目)。 括存目)。
三、目录学
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 页 目录学者, 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8页:“目录学者,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 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 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也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 指导求书治学, 指导求书治学,讲明了目录学的学术性和实 用价值。 用价值。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古书分类法 第三节 古典目录的类别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 “目录”是著录图书的书名、卷(册)数、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 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刊的篇章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目”是篇目、条目、项目、名目之义。 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 ),后世称 “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 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作者事迹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及写作、校勘、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3.提要,又称叙录、解题,用以解释图书的 提要,又称叙录、解题, 提要 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里籍、字号、 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里籍、字号、 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生平事迹、学术源流, 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生平事迹、学术源流, 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4.类序,包括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 类序, 类序 包括大类( (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之序两种形式。 《汉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 汉艺文志》在前面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 各小类又有小序。 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序, 各小类又有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序, 各类有小序。 各类有小序。类序是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 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說明性文字, 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說明性文字,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优良传统。 的优良传统。
《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 小序
《楚辭》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詩人寢 楚辭》 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 諂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 息,諂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被 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已離别愁思, 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已離别愁思,申抒 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 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 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 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 其後,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 其後,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擬之 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髙麗, 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髙麗, 雅致清逺,後之文人,咸不能逮。 雅致清逺,後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漢武帝命淮南 王爲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書今亡。 王爲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書今亡。後 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 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爲一 幷叙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 篇,幷叙而注之,今行於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 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 之,能爲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 公之音。 公之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