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1、 C 。本(树干)
12、(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
凡植木之性(方法)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因果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
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13、A.名词用如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使动用法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
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
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
⑥⑧
14.下列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shě)笑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
)人术。”传
(
)其事以为(
)官戒(
)。
三、课堂练习
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佝瘘 窥看 移徙 苛且偷生 B.丰硕 仰慕 忧虑 舒展筋骨 C.旦暮 抚摸 疏密 弃之不顾 D.鸡豚 植树 辍学 千丝万缕
2 .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窥伺(守候) 实以蕃(蕃盛,多) 效慕(羡慕) 隆然(高起的样 子)
且)
5.C(C为转折连词,虽然;其他均表假设,即使)
6.A(况且/将近/而且/尚且)
7.DE(A词缀 B介词兼代词,在那里 C代词,作宾语,哪里;DE语气
词,用于句尾)
8 . C (“已”通“矣”)
9 . C ( A 它的果实,今为转折副词; B 敲梆,今为击打木头; D 已经
这样,今为连词)
10.D(均为韩愈的作品)
A. 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B.北山愚公者,年 且 九十 C.橐驼非能使木寿 且 孳也 D.臣死 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7.下列句子中的“焉”相同的两项是( )
A.而揣惴 焉 摩玩不已 B.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C.且 焉 置土石 D.若甚怜 焉 E.万钟与我何 焉
8 .下列通假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 .早织而缕(“而”通“尔”,你们) B .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趣舍”,取舍) C .既然已(“已”通“以”,以及) D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如同) 9.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不抑耗其实而已 B .击木而召之 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D .既 然已
)?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二、即时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喟(k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sè)
B、浴乎沂(yí) 莫(mù)春
比(bǐ)及
C、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
摄(shè)乎
(jǐn)
D、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也。吾又何能为
(
)哉!”
问者曰:“以( )子之道( ),移之官理(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 )也。然(
)吾居乡(
),见长人者( )好烦( )其令,若甚
怜焉(
),而( )卒以祸(
)。旦暮(
)吏来而呼曰:‘官命促( )尔( )耕,勖(
)尔植,督( )尔获,早缫(
)而( )绪
子路率( )尔( )而(
)对曰:“千乘(
)之国,摄( )乎(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
)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 )也。”
夫子哂( )之。
“求,尔何知(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登柳州城搂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别舍弟宗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不过( )焉( )则不及( )。苟( )有能反( )
是( )者,则( )又爱之太恩(
),忧(
)之太
勤,旦视而暮抚(
),已( )去(
)而复顾,甚者爪( )其肤以( )验( )其生枯(
),摇其本( )以观( )其疏密( ),而( )木之性
日( )以( )离( )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
)之,其实仇( )之,故不我若(
二、作品解析
郭橐驼,不知始( )何名(
)。病( )瘘,隆( )然( )伏( )行( ),
有类( )橐驼者( ),故乡人号( )之“驼”。驼闻(
)之,曰:“甚善(
)。名( )我固( )当(
)。”因(
)舍( )其名,亦自谓(
)橐驼云(
)。
其乡曰( )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 )种树,凡长安豪
富人为( )观游( )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 )驼所种树,或( )移徙( ),无不活,且硕茂
(
),早( )实( )以( )蕃( )。他(
)植者虽( )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
)且孳(
)也,能
顺( )木之天( ),以( )致其性(
)焉尔(
)。凡( )植木之性( ),其本( )欲( )舒(
),其培( )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 )
10.选出下列作品中不是柳宗元的一项是( )
A.《捕蛇者说》《梓人传》 B.《愚溪诗序》《钴姆潭西小丘记》 C.《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盐铁论》 D.《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
11.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C.根拳而土易(拳曲,伸
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根本)
B .苟(假使)使 根拳(拳曲) 若(像)子 生(活着)枯 C .故(旧)土 日以 离(背离) 他植者(他种的树) 既(这样)然已 D .自谓(称) 伏(弯腰)行 欲舒(舒展) 其莳(种植) 3 .下列“之”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能顺木 之 天 B .其培 之 也 C .虽曰爱 之 D .其实仇 之 4 .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早织( )而缕( ),字( )而幼孩,遂(
)而鸡豚。’鸣鼓( )而聚之,击木( )而召之。吾小人辍(
)飧( )饔( )以( )劳(
)吏者,且( )不
得暇( ),又何以(
)蕃( )吾生( )而安(
)吾性( )耶?故病( )且怠( )。若是(
),
则(
)与吾业者( )其( )亦有类( )乎?”
14、D 。既来之,则安之(表时间,已经)
15、D.“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有误,应是“指摘中唐
吏治扰民伤民”
其二:《论语·侍坐章》
一、课文解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长
乎尔(
),毋吾以
也(
)。居( )则
曰:‘不吾知(
)也。’如( )或(
)知
尔,则何以(
)哉?”
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 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也称 ________。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病死柳州之后 三年,建有罗池庙祭祀他。 2.创作背景: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 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 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 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 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 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 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 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 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3.相关作品:
欲密( )。既( )然( )已( ),勿动勿虑(
),去( )不复( )顾( )。其莳( )也( )
若子,其置( )也若弃( ),则其天者( )全( )而
( )其性得( )矣。故吾不害( )其长( )而已(
),非有能硕茂(
)之也;不抑耗(
)其实(
)而
已,非有能早( )而蕃(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 )而土易( ),其培( )之也,若( )
B.遂而鸡豚(成,养大)|故病且怠(穷困) D.勖尔植(勉励)|字
而幼孩(养育)
1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
及卖果者 传其事以为官戒
13.对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