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食用菌鉴别图谱

常见食用菌鉴别图谱

常见食用菌鉴别图谱[组图]更多资料来秦岭户外资讯网草菇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19cm,近钟形,后伸展,中部稍凸起,干燥,灰色至灰褐色。

中部色深,具辐射的纤毛状线条。

菌肉白色,松软,中部梢厚。

菌褶白色,后粉红色梢密,宽,离生,不等长。

菌柄圆柱形,长5-18cm,粗0.8-1.5cm,白色或带黄色,光滑,内实。

菌托较大,杯状,厚,白色至灰黑色。

秋季在草堆上群生。

我国南方多用稻草进行人工栽培。

分布于我国河北、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

可食用,肉脆嫩,味鲜美。

可药用,其性寒、味甘,能消食去热,增进身体健康。

银耳又称白木耳、银耳子。

子实体纸白至乳白色,胶质,半透明,柔软有弹性,由数片至10余片瓣片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直径3-15cm干后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黄色。

子实层生瓣片表面。

担子近球形或近卵圆形,纵分隔,10-12×9-10μm。

夏秋季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目前国内人工栽培使用的树木为椴木、栓皮栎、麻栎、青刚栎、米槠等一百多种。

分布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台湾、湖北、海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地区。

可食用和药用。

传统认为银耳具有“补肾、润肺、生津、止咳”之功效,可以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干咳、久咳喉痒,咳痰带血等疾病。

简介:又名白木耳,质量上乘者称作雪耳。

它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

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

”功效:银耳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保护肝脏功能,它不但能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能力,还能增强肿瘤患者对放疗、化疗的耐受力。

它也是一味滋补良药,特点是滋润而不腻滞,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安眠健胃、补脑、养阴清热、润燥之功,对阴虚火旺不受参茸等温热滋补的病人是一种良好的补品。

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

银耳是和种含膳食纤维的减肥食品,它的膳食纤维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

适合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适用量:每次15克。

温馨提示:银耳宜用开水泡发,泡发后应去掉未发开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呈淡黄色的东西。

冰糖银耳含糖量高,睡前不宜食用,以免血黏度增高。

银耳能清肺热,故外感风寒者忌用。

食用变质银耳会发生中毒反应,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

外生菌根菌许多大型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我们称为外生菌根。

菌根的形成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生态现象。

虽然人们发现这种现象已经有百年历史,但在农林业中应则用是近30年来才迅速发展的。

目前国内外十分重视生产菌根的研究。

中国有极为丰富的外生菌根菌,已知600种以上,例如伞菌类中的红菇属、乳菇属、鹅膏菌属、牛肝苗属、腹苗类的硬皮马勃菌属、豆包菌以及子囊菌类的块菌属等。

外生菌根菌的研究应用,对于发展林业育苗,促进林木生长发育以及绿化荒山、矿厂废地有重要意义。

试验表明利用外生菌根可使树木提前4~5年成材。

另外,对外生菌根菌及其菌根关系的研究对进一步驯化野生食用菌,扩大优质食用菌栽培生产也具有实际意义。

技术说明:外生菌根菌是真菌与高等植物的根部形成的菌根合体,宿主和菌根菌的代谢产物经过哈氏网的网络作双向运转。

我国有外生菌根的主要树木有栎、松、柳、椴、枫、胡桃及桦科等;菌根真菌中有许多是珍贵的食用菌,如:牛肝菌,松茸(松口蘑),松乳菇等经常出现于松林及云杉林。

这种具有共生共栖作用的菌根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不仅木材的产量提高40%,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美味可口的蘑菇。

大量研究报道证明,外生菌根菌有利于在贫瘠土壤生长出茂盛树林,在低营养土壤环境中,外生菌根菌的感染力仍然较强,使大部分植物有了共同的开拓者。

在获得大量速生树的同时,也获得了价值可以同主产品同样或更高价值的菌类。

长根菇长根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长根菇(长根金线菌)Collybiaradìcata (Relh.exFr.)Quél. 的子实体。

菌盖宽2.5—11.5 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浅褐色或深褐色,光滑。

菌肉白色而薄,细嫩,软滑,味道鲜美,好吃,据报道还有一定抗癌作用。

长根菇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绿菇又称变绿红菇、青盖子、青菌(东北)、青面梨菇(福建)、青蛙菌、绿豆菌(广西)、青脸菌(四川)、青头菌(昆明)、青汤菌(贵州)等。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

菌盖直径3-12cm,初球形,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浅绿色至灰绿色,表皮往往斑状龟裂,老时边缘有条纹。

菌肉白色。

无特殊气味。

菌褶白色,较密,等长,近直生或离生,具横脉。

菌柄长2-9.5cm,粗0.8-3.5cm,中实或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福建、河南、甘肃、陕西、广西、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可食用,味鲜美。

但不可多食,以姜为使。

据云南卫生防疫站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2.84克,硫胺素0.043毫克,磷7.8毫克,钙135毫克,铁4.3毫克,灰份0.95克,水分90克。

可药用,据记载,有主治眼目不明,克泻肝经之火,散热舒气之功效。

另外,对小白鼠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80-70%。

此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与栎、桦、栲、栗形成菌根。

黄绿蜜环菌又称黄环菌。

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厚,肉质,宽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黄色,干后近白色,具纤毛状鳞片,边缘内卷。

菌肉白色,厚。

菌褶近似菌盖色,稍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柱形,长3.5-10cm,粗1.2-2.5cm,白色或带黄色,内实,菌环以下具黄色鳞片,基部往往膨大。

菌环生柄的上部,黄色。

夏秋季生于草原或高山地上。

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其分布可达海拔5000m高处的山草甸。

分布于我国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

可食用,味鲜美,是高山草地上的一种质地优良的食用菌。

在青海和西藏产区居民广泛采食,在甘肃甘南草原区亦有分布.松口蘑又称松磨、松茸、鸡丝菌(西藏)。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菌盖直径5-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丝毛状鳞片,表面干燥。

菌肉白色,厚。

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较粗状,长8-13.5cm,粗2-2.6cm,菌环以上污白色并有粉粒,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有时稍膨大。

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

秋季在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或形成蘑菇圈。

往往和松树形成菌根关系。

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台湾、四川、山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

此种菌菌肉肥厚,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

在西藏地区群众将此菌火烤后蘸盐吃,味道也很好,此菌在日本视为菇中之珍品,经济价值很高。

由于生态习性特殊,目前人工栽培子实体未能成功,处于半人工栽培状态。

据化学分析,该菌蛋白质,脂肪,各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都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及PP。

松口蘑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之医药功效。

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1.8%,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

该菌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已知与赤松,黑松,高山松形成菌根。

臭黄菇又称鸡屎菌(广西)、油辣菇(四川)、黄辣子、牛犊菌(广西)、牛马菇(福建)。

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土黄至浅黄褐色,表面粘至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的粗条棱。

菌盖直径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

菌肉污白色,质脆,具腥臭味,麻辣苦。

菌褶污白至浅黄色,常有深色斑痕,长短一致或有少数短菌褶,弯生或近离生,较厚。

菌柄较粗壮,圆柱形,长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黄色,老后常出现深色斑痕,内部松软至空心。

夏秋季在松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众晒干,煮洗后食用。

但在不少地区往往食后中毒。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精神错乱、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

一般发病快,初期及时催吐可减轻病症。

可药用。

制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

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为70%。

该菌子实体含有橡胶物质,可能利用此菌合成橡胶。

属外生菌根菌,与榛、桦、山毛榉、栗、铁杉、冷杉等树木形成菌根。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

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

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

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

羊肚菌为真菌植物问真菌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13)Pers. 尖顶羊肚菌M.conicaPers. 的子实体。

羊肚茵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24.5 克,脂肪2.6 克,碳水化合物39.7 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牛肝菌学名美味牛肝菌。

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

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

大腿蘑营养丰富,味道香美,是极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

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据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热量338千卡,灰分4.0 g,Ca23 mg,P500 mg,Fe50 mg,核黄素3.68 mg.该菌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可治妇女白带症及不孕症。

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

同时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

牛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

云南省牛肝菌类资源丰富,有不少优良的可食品种,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

白牛肝菌,又称美味牛肝菌,生长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

白牛肝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云南省各族群众喜爱采集鲜菌烹调食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