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野生食用菌简介姓名:刘青学号:2013212315 班级:生科131【摘要】:野生食用菌,因其生长环境不受废水、废气污染,且生长过程不施用化肥及农药,是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十分珍贵的药理保健功效,它所富含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增强肌体综合免疫能力、调节内分泌、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保肝护胆、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润肺祛痰、抗肿瘤等扶正压邪的诸多保健功效。
本文主要从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位置、以营养价值等几个方面简略的介绍了羊肚菌、黑松露、松茸等部分生活中常见的野生食用菌。
【关键词】:野生食用菌天然绿色食品营养价值地理分布一、野生食用菌简介野生食用菌,俗称野山菌。
野山菌特指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自然界完全处于野生状态的野生食用菌,不能人工培育。
当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或受到外来污染时,野山菌便不能生长甚至消失,非常稀有名贵。
野山菌是一类滋养性美味食材。
与中国传统意义上通常要求适宜的季节、特定人群的滋补品不同,野山菌不分春夏秋冬、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想吃就吃的,而且可以长年连续食用,不会出现吃多、吃错的现象。
研究证实,经常食用野山菌的人群一般不易感冒,这就是滋养性野山菌促使人体免疫力得到增强的具体表现。
真正的野山菌是不能人工培育的,也就是说这些品种没有人工生产的,完全来自野生。
如羊肚菌、松茸、牛肝菌、鸡油菌等,这些种类系为“地生菌类”,一般与树木的根部形成共生的菌根,因此无法独立存活。
而可以人工种植的种类,也有少数的野生品种,例如木耳、香菇等,通常情况下,人工培育的菌菇外形整齐,个头均匀;而纯野生菌菇一般则长的比较“丑”一些,个体瘦小,不均匀。
故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常见野生食用菌种类2.1羊肚菌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药两用真菌,早已被收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
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
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
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
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
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
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多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还有部分生长在杨树林、果园、草地、河滩、榆树林、槐树林及上述林边的路旁河边。
单个或成片生长,土质一般为沙碱性或略偏碱性。
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较多,属于喜冷凉型食(药)用菌。
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十分的高,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据分析,每100g羊肚菌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8.7g是牛肉的1.3~1.8倍,猪肉的1.2~1.5倍。
[1]仅次于大豆蛋白质的含量,其消化率也特别高,这一点是其他蛋白质难以比拟的,此外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比大豆、玉米等植物和猪肉、羊肉、鸡肉等都要多的多。
这等高营养价值美味应该如何挑选呢?羊肚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野生菌。
挑选羊肚菌一般以个大为优,圆顶为上品。
才为野生羊肚菌。
尖顶多为种植,肉薄香味不浓郁。
故次之。
野生羊肚菌颜色不统一,有褐色、黄色。
家种羊肚菌均为很褐色,尖顶。
选择时应予以区分。
2.2黑松露松露被法国人称作"钻石",与鱼子酱、鹅肝酱并称为法国美食的"三大天王"。
其实,松露本身并非主菜,但作为调味品的它却比绝大多数主菜要昂贵百倍。
[2]松露其实是一种生长在地面下的子囊菌,多生长于松树、橡树、栎树下深达厘米处的钙质土壤中,其菌种与树的须根形成菌根,从而构成共生关系黑松露多呈不规则的圆球状,表皮有一些疣状突起。
把没有完全生长成熟的黑松露剖开后,其切面呈白色;而成熟黑松露的切面,则变成了深黑色,具有较浅的大理石纹理。
黑松露会散发出一股奇特的气味,并且越到成熟期,气味越香浓。
一些品质较佳的黑松露散发出来的香气,甚至可持续数日。
黑松露的大小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一般小者如花生米,中者如板栗,大者像拳头。
黑松露与其他菌类一样,不是靠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而是靠吸取树木的有机物质才得以生长,自古以来,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母猪和狗才能嗅得出它的位置。
在我国,则主要产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其中又以云南的产量为最多。
黑松露的成熟期从每年9月开始至来年的月间结束,因此这段时间也是采集黑松露的时节。
据资料记载,松露有多个品种,其中又以黑松露的味道品质最佳,而意大利的黑松露因为产量最少,故显得极其珍贵。
桌上的钻石现代科学研究数据显示黑松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锌、锰、铁、钙、磷、硒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鞘脂类、脑苷脂、神经酰胺、三萜、雄性酮、腺苷、松露酸、甾醇、松露多糖、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谢产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其营养价值也是极高的。
2.3松茸松茸因其长在松林地,菌蕾期状如鹿茸而得此名。
[3]因其大多数种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外形酷似而难以区别,故民间均以松茸称谓,是一个商品的名称。
松茸这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
鲜松茸形若伞状,色泽鲜明,菌盖呈褐色,菌柄为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密,有浓郁的特殊香气。
其含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维生素、2种糖蛋白、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活性酶,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
松茸不仅营养均衡、充足,而且还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
松茸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朝鲜、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摩洛哥、日本等北纬20o~50o 一带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在东亚的北温带和亚热带高山区松林下分布很多。
[4]据悉美国和欧洲有松茸变种,但产量少,品质差。
在全球松茸产区中,我国香格里拉产茸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2.4黑虎掌黑虎掌菌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名贵山珍,为历朝历代宫廷喜爱的贡品之一。
黑虎掌菌香气沁人,菌柄粗壮且中空,长得有点偏。
菌冠肥厚肉坚,呈扁平状,上面覆盖灰白色或灰褐色瓦状的粗鳞片黑虎掌菌,菌帽肉质肥厚、香气浓郁,新鲜时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干后变成暗灰白或灰褐色,形如虎爪,下表面长满一层纤细的灰白色刺状茸毛,菌柄粗壮多中空,长的有点偏。
黑虎掌野外分布区很小,我国仅有西南部分地区出产,每年八九月生长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丽江纳西一些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
[5]菌体常见黑黄两色,长着淡黄褐色茸毛和虎皮纹路,故名黑虎掌菌。
新鲜的虎掌菌菌肉鲜脆,奇香浓郁,干制后香味更加浓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类物质、挥发油、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我国医学中,黑虎掌菌还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该菌性平味甘,有追风散寒、舒筋活血、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防癌保健等功效,有利于人体的强壮和病体康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6]2.5鸡油菌鸡油菌外形呈喇叭状、表面光滑,边缘钝厚呈波浪状或瓣裂,高7~12cm,直径3~9cm。
子实体肉质,白色或近蛋黄色。
菌褶狭窄,棱脊状,排列疏松,略有弯曲,一般相互交织成棱脉,往往延生至菌柄。
[8]鸡油菌通常在秋天生长于北温带深林内,东欧和俄罗斯出产世界上最好的鸡油菌。
中国部分地区也出产几个品种的鸡油菌,鸡油菌分布广泛,主要产自吉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西藏、云南、四川等地。
[7]其中以四川及湖北西北地区的质量较好,但产量不大。
油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粗纤维和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营养成分。
性温味甘,有清目利肺、益肠健胃、提神补气的功效。
经常食用可治疗由于缺乏维生素A所引起的皮肤粗糙或干燥症、角膜软化症、眼干涩症、夜盲症、视力失常、眼炎等疾病。
同时,还可以预防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另外,据国外临床验证,鸡油菌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对癌细胞的增长和扩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总结我个人对野生食用菌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以前在家的时候,大概在春末夏初这个时候。
每逢下雨,父亲都会带着我和姐姐去山里,竹林里寻找野生的食用菌,而我们那边也大多是固定的只会寻找一种固定的食用菌,现在的我的知识还并不知道那种食用菌学名叫什么。
在我们那边通常叫“山蘑菇”。
是一种味道极为鲜美的蘑菇,以至于我们每次都不顾山路的艰辛去寻找它。
而且这也成为了生命中很美好的记忆。
我记得以前在寻找这种蘑菇的时候还见到过长相类似于竹荪这种品种的食用菌,但是因知识有限,也并不知这种食用菌是否可食用。
通过这次自己查找论文,对野生食用菌也有了更深入得了解,也对几种常见的野生食用菌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里之所以选择了从地理分布,生理形态等方面介绍,是希望对去野外寻找野生食用菌的朋友们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参考文献:1.邢湘臣;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羊肚菌[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年01期2.刘照润; 奢华极品黑白松露(一)[J].中国食品2007年22期3.温瑀;黑龙江地区松茸子实体营养成分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4.郭爱莲; 珍贵食用菌松茸的研究概况[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6年03期5.杜萍,张先俊, 何素芳等;云南野生黑虎掌菌元素分析和风味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 30(3): 97-1026.赵骥民, 张丽辉, 辛树权等;虎掌菌及其人工驯化初报[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 20(增刊1): 176- 177.7.吴兴亮等.贵州非褶菌物资源生态及其地理分布[J].2003,21 (1):87~928.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