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论中国模式摘要: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

2004、2005年,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一系列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章报告和著作得以发表,出版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欧美国家大,这也使得中国模式研究热重新兴起。

关键词:关注;中国模式;高潮一、是否存在中国模式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或用其他概念替代,学术界本身存在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

中国三十年成就的秘诀归结到一个词就是“实用主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慎用“中国模式”。

现在提“中国模式”有定型之嫌,容易引起盲目乐观,会转移改革方向。

中国无意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

第三种观点坚持认为,尽管现在不太成熟,中国确实存在一套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这是较为主流的观点。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对这一问题人们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

不过,作为一个现象,中国模式早已存在于实践和现实之中,作为一个概念,中国模式也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对此人民网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探讨在国际上方兴未艾。

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产生广泛影响的,是2004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一文,作者乔舒亚·雷默指出:“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

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国家独立。

”这一概念被称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并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

雷默还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总之中国模式的形成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一般认为它发轫于20世纪70-80年代,90年代初见雏形,到21世纪初基本成形,形成于这个时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形成的历史背景中我们不难看出。

国际国内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见下表:国际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一超多强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交流合作。

国内背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市场经济经济崛起。

二,中国模式的含义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首先我们得知道模式一词的含义。

“模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从马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还可以被定义为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二是外在性;三是可借鉴性。

通俗来讲,模式是对“成功”之路的“归纳”。

(一)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繁荣和富强,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改革开放,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三位一体的综合;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

(三)从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特征来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即把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内涵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我梳理了对内涵认识的不同观点,认为“中国模式”内涵经历了由经济模式、经济与政治相结合模式拓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内涵日臻完善,“中国模式”在经济领域的核心内容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有调节的市场经济的结合。

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和经济功能。

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资本塑造和谐社会。

在社会领域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完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外交领域,体现了中国“和谐世界”的价值观,追求世界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在生态领域,“中国模式”倡导的是降低发展成本,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中国模式在现实中表现在了许多具体方面: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有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制、利率和汇率双轨制、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区域特色的角度看,有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顺德模式、苏南模式、昆山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南街村模式、鄂尔多斯模式等。

从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等。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模式以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模式等。

总之,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模式的实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扎根于我国国情和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

我们坚信,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将与我国国情更加密切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日益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模式”的正式诞生。

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微观上,在政治方面的国体, 政体,政党制度,发展战略;在经济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原则,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思想教育,学术领域,文化战略;对外关系方面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特征。

宏观总体来说,比较之下,改革的特征明显。

中国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模式”的改革不仅完全区别于“拉美模式”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即使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东亚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的比较东亚模式的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而中国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相对来说,东亚模式中的国家是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也与东亚各国存在根本差别。

总之,中国模式分享了东亚模式共同的遗产,拥有和东亚模式一样骄人的成就,但是它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都远远超过了东亚模式。

(二)中国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拉美模式强调的是市场自由主义至上,中国模式则强调在国家干预下的市场作用;拉美选择的是完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而中国模式的发展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增长;相对而言,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比拉美国家险恶许多。

拉美改革的结果是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

总之,比较之下,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创新性,渐进性等改革的特征。

从全球角度看,作为多种发展模式之一的“中国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大硕果,总结其经验对于人事多元化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验有:A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B指导方针务实,即首先消除贫困,并取得显著成绩。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合中国国情.大胆慎重的制度创新。

D重视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E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F有选择地学习别人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四,中国模式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兼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特殊身份,“中国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价值中国模式中所有的重要议题,如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中国的模式中必然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的和一般意义的东西。

(二)弘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成功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三)丰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价值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激进式改革和新自由主义改革在实践中遭到巨大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具有独特的思路:(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2)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国家基本制度和具体国情的要求;(3)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4)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制度环境、技术基础和文化传统的发展而变化;(5)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长期而复杂的整体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中这些独创性见解,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价值很多人总结了中国的成功经验,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不要忘记中国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实现更好、更快、更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教训”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第一,GDP至上问题。

在盲目追求GDP高增长的背后是GDP的“含血量”过高,生态环境破坏和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第二,不平衡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不能同城市发展同日而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三,社会不公问题。

基尼系数明显超出正常区间。

社会不公现象还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对待;社会歧视现象明显等。

社会不公现象会使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第四,民生问题。

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公共卫生步履艰难、住房保障几乎是空白。

第五,公共财政的投向问题。

大量的公共投入用于“铁公机”(即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高档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豪华公共工程的建设,而真正用于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世界各国中排在后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