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

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

关于“中国制造”的论文在11月23日起,一则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广告在美国最大有线电视集团——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播出。

广告在海外取得的效果目前还未见端倪,但它已经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热议。

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廉价便捷商品的来源,也成为西方指责中国的惯用词汇。

然而,中国人也学会了包装、推广。

主动出击替代了以前的被动解释。

“中国制造”广告的热火传播,也正是传达了国人的这种心情。

连日来,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全球广告,试图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据报道,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这个星期起开始在亚洲市场播出一则30秒的商业广告,内容是宣传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产品其实也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共同分工协作、盈利共享的事实。

当然,该广告也有利于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更是逆势上扬,为世界瞩目。

尽管一些西方人士和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但一种积极的信号已经出现: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正被世界各国重新认知。

作为美国乃至西方知名媒体,CNN在报道中国和亚洲的时候往往以负面报道为主,甚至在西藏“3•14”问题上进行了歪曲报道。

此次中国有关方面恰恰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进行广告投放,则让外界看到了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另一种途径。

知名媒体评论人石敬涛说,“国家形象广告”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擦亮“中国制造”招牌,启动“中国制造”海外宣传,是必要和及时的。

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制造”品牌的叫响,不是仅靠一系列“国家形象广告”就能实现的。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制造”总体上仍然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底层,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国家形象广告”的“自证清白”,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要以响当当的产品质量来占领国际市场。

只有两者相得益彰,“国家形象广告”才会有意义。

据报道,最初的广告设计围绕“‘中国制造’就在你身边”的主题,想突出和西方民众的亲近感。

当时,该企业设计了一个宣传标识——一个由英文单词“enjoy”(享受)演化出来的图形。

但后来几番斟酌之下,制作人员把主题改成了“‘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广告设计师猜测国安DDB这番修改的用意时说:“‘就在你身边’感觉上比较主观,但‘世界合作’陈述的是一种事实,更有说服力。

”“中国制造以前就是廉价产品、低质量产品的代名词”,南京一家纺织品企业老总张波介绍,在东欧蹲点多年的他,对中国制造很有体会,当年他负责江苏一家很大的纺织品企业在东欧的销售推广,“但是情况正在改变。

比如你去日本,在那买到的衣服同样是中国制造的,但是比在国内买的价格不但相对便宜,而且款式和大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范围。

像在国内买衬衫,大多是按脖子粗细大小分个类,在日本可以买到同样一个脖子号数的,在腰部、肩膀等局部有更细微的变正在摆脱廉价低质的形象,正在向更高质量、更佳形象、更多人性的新时代迈进。

”要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靠数量、靠低成本的路径已经越来越窄,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品牌,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所以现在是到了花大力气打造品牌的时候了。

可以说打造品牌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无法回避的选择和成为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关键。

我们的企业重品牌讲信誉保质量,在竞标过程中即使报价高些,也容易拿到项目。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想起格力空调。

说老实话,格力的价格还真就不怎么亲民。

在某网站组织的家电团购会上,团购负责人就告诉大家,最后不要团购格力。

不是说格力不好,因为格力的价格定的很死,一台和一百台的价格都差不多,做为团购来讲,价格上没有多大的优势。

可是还是有人把在团购上已经买了的海信腿了,最后还是决定买格力。

尽管三台就要贵将近4000,可是没有办法,家电就要图个质量好,省心!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影响大了,品牌闯出来了,还会对周边国家的市场产生辐射作用。

其次,塑造中国制造品牌,质量是关键。

中国制造要像发展壮大,就必须有长期发展战略。

合法经营,保证质量,这是中国制造树立信誉的基本要求。

中国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两方面的优势,承接了世界产业转移,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中国制造其实就是世界制造。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什么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乃至输美水产品都出现了问题,好像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是有毒的、劣质的、有害的。

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德宾得意地宣称,“中国制造”的标签在美国已成为“危险”的同义词;美国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喧嚣,已经激发并感染了欧盟和日本,他们也对“中国制造”神经兮兮起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西方国家出于自己的政治经济需要,抓住个别不合格的中国产品借题发挥,做为谋求利益的筹码。

可是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制造的产品确实存在着的质量问题。

要化解“中国制造“被妖魔化的危机,政府出面解释,加强舆论宣传固然重要,但是根本还是在于精益求精,把中国制造的产品做的无懈可击。

我们并不否认个别中国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

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

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格力之所以能够成为国产空调的领跑者,和格力对于质量的关注是分不开的。

创业之初的格力早早就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必须狠抓产品品质。

从1995年开始,格力开始了全面的质量整顿。

设立零部件筛选分厂,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都要经过各种检测,合格后方能上生产线;制订“总经理12条禁令”(现已经延伸为“总裁14条禁令”),对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操作作了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任何员工只要违反其中的一条,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

在格力空调三厂的生产车间内,这一系列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规章依然在规范着格力员工的操作。

而据格力方面人士介绍,在国内空调企业中,能够设立筛选分厂从源头起就严抓产品质量的,格力仍然是唯一的一家。

这次中国制造的质量门事件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我们相信,面对这种挑战,“妖魔化”必将促使我国的产品质量有巨大的提高,促使我们在产品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上完善制度。

“中国制造”要严格全过程监管,建立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产品全过程监督体系,严格保障产品质量。

回应“妖魔化”最好的利器是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制造必将在“妖魔化”中崛起。

说到“中国制造”这个广告。

广告播放的时间,正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轮胎、油管提出反倾销后不久,两国贸易摩擦余温尚在,而且这则广告又选择在美国最大有线电视集团CNN播放,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广告制作方表示,选择CNN只是因为它在西方的影响大,而这则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

至于对中美间的反倾销贸易摩擦,广告制作方并没有直接回应。

不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显然对中国频繁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意见很大:“过去的14年里,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数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

就说今年,到11月3日,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而质量过硬才是形象所依,就算广告再好,但是质量没有过关都是白费的。

有个记者观看过“‘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后评价道,中国正努力说服心存怀疑的世界观众,在发生一系列安全丑闻后,中国已赢得改善产品安全标准的战争。

总部设在香港的“Media”杂志网站就该广告发起了投票,有89%的网友表示喜欢这则广告。

南开大学副教授周志强认为,广告之所以比较成功,与其叙事策略有关。

“第一次不再宣称‘中国是什么国家’、‘中国人爱好什么’,而是说‘世界需要中国什么’。

”在周志强眼中,这展示了中国全球文化战略的重大转型。

但这则广告带来的“担忧”也同时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这个广告创意中,“中国制造”囊括了所有的中国产品,在把分散的形象整合成整体形象的同时,是否会使“中国制造”增加了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未来某个中国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否会波及“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希冀“一荣俱荣“的同时,也应警惕和防范“一损俱损”的局面出现。

这一点得到了新加坡《南华早报》的认同。

该报发表社论说:“毫无疑问,中国为出口业建立完善、统一的质量、安全和检查标准,但人们的成见无法很快消除。

此次媒体闪电战是大胆之举,但若遭遇不合时宜的安全丑闻,此举很可能适得其反。

品牌形象宣传固然重要,但产品质量过硬才是形象之所依。

”要打造出闪闪发光的“中国制造”,的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制造必须在产品的精致性、质量的可靠性上花大力气,在产品的创新上有所作为,下苦功夫。

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变“中国制造”的品牌涵义。

使“中国制造”意味“中国精造”甚至是“中国创造”。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这一产地的区域品牌才能给我们的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而不是负值。

我们走向世界,走向强国之路,必须改变而且也是可以改变“中国制造”低价、低值、粗糙、仿造的品牌涵义与品牌印象。

中国制造的品牌涵义的更新与提升,必须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

像格力、华为、海尔、联想、TCL、美的等这样的自主品牌,如果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大,在我们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低下、参差不齐的杂牌甚至无品牌的产品在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中国制造”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