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Beloved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1、课题来源(四号黑体,以下相同)2、研究目的和意义自拟课题: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代表作家托妮·莫里久负盛名,其代表作《宠儿》是一部惊世之作,高超的创作技巧和叙述手法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比较新颖,因此本文作者试着从这个角度对此作品探析一二。
(1) 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当代黑人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宠儿》极具文学研究价值。
托妮·莫里森,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因“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而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语境下黑人作家重构黑人种族历史的成功尝试,作品的锋芒直逼那段“惨不堪言”的蓄奴史及其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永久创伤,充分展示了作家自觉的历史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该书一问世便震动美国文坛。
评论家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它是“一部历史,字字是惊雷,句句是闪电”,认为它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不读这部作品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
1988 年,《宠儿》获得美国文学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莫氏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小说引起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宠儿》更是被关注的焦点,相关的评论不断见诸多报刊杂志。
《宠儿》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糅合也倍受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青睐。
(2) 《宠儿》作为文学经典被中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得以广泛研究,但是运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则鲜有人涉足,因此可以为女性生态主义研究提供鲜活的文本范例。
多年来,许多文学评论家从不同的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
但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于小说的诗性语言,后现代主义特征,母爱主题,叙事策略,哥说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对文本的详细分析来展现有色人种所遭受的苦难和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最终,在小说的结束时,他们寻找到了曾经迷失的自我,并且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色人种平等和谐共处的理想生存状态。
(3)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对于《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可以深层次剖析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黑人文化,使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黑人文学作品,从而理解种族歧视的根源和奴隶制度对黑人的残害。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现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它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 Franc oised' Faubonne) 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提出,她认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与自然所受到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是由环境运动与女权运动结合而成的一种时代思潮,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是在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观国内学者基本上将生态女性主义看作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
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引起了部分中国学者的关注。
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关注与思考,主要体现于概念解析、流派述评、内容透视、跨学科比较上,形成了诸多阶段性的成果。
出于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对生态女性主义作出了不同的流派划分。
生态女性主义具有众多分支,目前在学术界较为流行的一种划分方式: 主要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和社会---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等。
在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具体内容上,学者们主要围绕自然观、生态正义思想、科学观以及和谐发展观展开阐释。
(2)《宠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
1993 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跻身于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列,同时也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宠儿》(Beloved,1987) 是莫里森小说的压轴之作,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语境下黑人作家重构黑人种族历史的成功尝试,作品的锋芒直逼那段“惨不堪言”的蓄奴史及其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永久创伤,充分展示了作家自觉的历史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该书一问世便震动美国文坛。
目前,该小说已有两个中文译本: 《娇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宠儿》(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①《宠儿》的国外研究现状《宠儿》的诞生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引起广泛的关注,海格因斯运用人类学和的影响作用。
李雪峰(2009)《伤痛与疗救——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的母爱主题研究》说明”要想弥补母爱被剥夺的创伤,黑人们必须面对和理解他们的母亲在奴隶制背景下的历史,并接受文化负载的母爱”。
胡笑瑛研究了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从各个角度诠释了该小说中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丰富和拓展了小说的时间和空间纬度, 从而深化和拓展了小说的主题。
胡晓红的文章《<宠儿>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指出《宠儿》开创了回顾美国历史的新道路。
王晓兰,钟鸣研究了《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文章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
徐建(2009)研究了小说《宠儿》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不同的叙事话语和叙事方法在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运用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倾向,使作品具有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1)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作者、作品,并综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基础,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定义、起源、发展阶段以及生态女性主义与父权制的对立。
第三部分是通过分析贝比·萨格斯,塞丝和丹芙三个代表不同时代的黑人女性如何在自然中得到力量,寻找自我的过程,来证明女性、自然都有内在价值,相对于男性、人类,两者都有平等存在的权利。
第四部分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人类走出种族、性别藩篱,走向和谐的构想,分析了男人和女人,男人和自然,白人和黑人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4. Recovery of the Oppressed Selfhood4.1 Nature as Strength for Black Women's Search 4.1.1 Baby Suggs's Rebel4.1.2 Sethe's Confrontation4.1.3 Denver's Affirmation4.2 The Construction of Manhood4.2.1 Nature as Guide of Manhood for Paul D 4.2.2 An Ecofeministic Model of Man-Sixo4.2.3Stamp Paid' s Redefining Selfhood5、研究基础(1)丰富的网络资源能提供本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方便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及有用信息,成为本研究课题的重要数据库。
(2)图书馆大量的藏书和电子阅览室里的期刊杂志为本研究提供了庞大的资料支撑。
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结构合理,查询方便,流通顺畅,电子阅览室方便随时下载国内权威数据库珍贵文献资源,能够满足本研究的文献需求。
(3)外国语学院还有优先于其他学院的专门的读书室,相对于图书馆的资源而言更具有专业性,能够对论文撰写起到很大作用。
(4)最重要的是有优秀指导老师的帮助。
柯老师具有深厚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
能得到柯老师的指导和修改意见能让我更有信心做好论文的研究工作。
6、预期达到的目标及进度安排按照指导老师下达的任务书,整个论文写作分三个阶段,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2014年10月——2014年11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酝酿课题,搜集资料,写出提纲和开题报告。
10月25日前交论文提纲,11月15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2.2014年12月——2015年1月为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分析,1月16日前完成初稿。
3.2015年2月——2015年3月为修改、定稿阶段,主要工作是修改论文,结稿装订,2月13日前提交修改稿,3月20日前交定稿和两份复印稿。
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是: 本论文通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莫里森的《宠儿》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部作品,有利于对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的同时,为其他的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深入对其他文本进行分析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7、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1] Garrard Greg Ecocriticism[M]. New York: Routledge,2004.[2] Toni Morrison. (a) Beloved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3] Carolyn Merchant. Reinventing Eden: The Fate of Nature in Western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2004.[4] Justine Tally. Toni Morrison's Beloved: Origins. [M]. New York: Routledge,2009.[5] Teresan N Washinto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J].African American Review,2005.[6] Ashraf H.A. Rushdy. Daughters Signifying History: The Example of Toni Morrison’s Beloved.[J]. American Literature ,1992.[7] Karla F.C. Holloway. Beloved: A Spiritual. [J]. Callaloo ,1990.[19] 蒋欣欣. 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文艺与理论评论,2002,(2).[20] 胡笑瑛.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文学特征[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1] 胡笑瑛. 论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策略[D]:[硕士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2] 胡笑瑛. 论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J].宁夏社会科学,2002.[23] 李雪峰. 伤痛与疗救---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主题研究[D]:[硕士论文].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9.[24] 王晓兰,钟鸣.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5] 王雁飞.《宠儿》的生态主义解读[D]:[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