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重构
发表时间:2011-03-07T10:30:50.79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薛宗双[导读] 平均分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平均分数值的增减薛宗双(静海县第六中学,天津301600)
一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以学校系统作为评价主体,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作为评价客体,通过及时评价,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活动。
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合理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会引发矛盾,产生内耗,阻碍教师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本文拟就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问题,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主要是以学生集体考试的成绩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静态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四个:平均分———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及格率———反映达到合格水平学生的比例;优秀率———反映达到优秀水平学生的比例;均差数———反映评价对象(某班)某一学科与全校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差异。
因为分班时不同班级同一学科之间教学起点存在一定的差距,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起点也不完全一样,同一次考试不同学科的试题难度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是无可比性。
因此,仅凭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差数的高低,既不能把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进行横向比较,更不能把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横向比较。
对那些在基础较差的班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差数等指标静态地评价其教学效果是不公平的。
鉴于目前普遍施行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存在的弊端,构建一种新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就成了教学管理者的必然选择。
二
事实上,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要进行同一学科不同班级教师之间的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而且还要进行同一教师不同时间段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同一年级一个学科往往只有一个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如果打不破学科界限和时间界限进行横纵向比较,就无法正确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高低。
近几年来,我校借鉴学校效能增值评价思想,构建起了一套看起点比变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看起点比变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采用以下五个指标:平均分的增减值、均差数的增减值、优等生率的增减值、中等生率的增减值、教学效率。
平均分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平均分数值的增减;均差数的增减值是指(某班)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均差数的增减值。
平均分的增减值和均差数的增减值两项指标,可以反映出某一学科全班平均水平的变化状况———是相对稳定,还是进步或退步,以此作为推断教师教学工作效果的主要参考(当然,变化的原因也可能主要是试题难度变化的结果或班主任工作的结果)。
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是指,某班级一个学科本次考试与相邻的前一次考试相比优等生率、中等生率数值的增减。
优等生率、中等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某一学科全年级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区间分成4 等份———优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中等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2(50%),暂时落后生区间占总区间的1/4(25%)。
第一等份的最低分数为该学科优等生的最低分数线,第三等份的最低分数为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
按照该学科优等生、中等生的最低分数线来统计本班该学科的优等生、中等生数,并分别计算占全班级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该学科的优等生率、中等生率。
利用优等生率的增减值和中等生率的增减值不仅可以进行同一学科不同班级教师之间的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而且还可以进行同一教师不同时间段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教学效率反映的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率就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高质量、低消耗”的原则,即取得每项教学成绩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如果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突出教学效果,那么,即使这种教学效果再显著,其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强调教学效率这一指标的目的是把新课程改革引导到提高教学效益的方向上来。
教学效率虽然不能像平均分的增减值、均差数的增减值、优等生率的增减值、中等生率的增减值等指标那样,直接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统计出来,但一般来说会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可以通过听课实际感受到。
因此,可以通过听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行评价等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实践证明,按照“看起点,比变化”的思路,运用平均分的增减值、均差数的增减值、优等生率的增减值、中等生率的增减值、教学效率五项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能使在学习基础不同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师都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施行不仅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学校分配教学任务时不择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者从学生成绩变化中全面准确地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