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从口入

病从口入

“病从口入”新解
医学上对“病从口入”的解读为,吃了不洁食物或是缘于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身体发病。

不像不洁食品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不良习惯而致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更易使人麻痹,待到病症一朝爆发,悔之晚矣。

深长思之,人的信仰、思想、作风、行动的蜕化演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仅靠“忌口”,恐难保康健。

由此,我们不妨拓展视野,变换思路,将“病从口入”再作新解。

若把“口”看做“缺口”、“入口”,“病从口入”又会生出更多新解,摆出诸条表现。

病从“眼”入。

见钱眼开,丧失原则;只顾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利益;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病从“耳”入。

听到阿谀之言,心花怒放;听到直言诤言,恼羞成怒;听到小道消息,偏听偏信;听到群众呼声,这耳进,那耳出。

病从“鼻”入。

政治敏感不灵,政策嗅觉迟钝;识人交友,善恶不辨,香臭不分。

病从“脑”入。

头脑僵化,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只图安逸。

由此看来,口、眼、耳、鼻、脑,也是常受侵害容易致病
的重要关口。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亚健康典型“病例”,都与党纪政风相离相悖,都与先进理念相去甚远,都与科学发展格格不入。

翻开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现,社会上确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你喜吃,就报之以珍馐;你喜酌,就报之以佳酿;你喜捧,就报之以谄媚;你喜舞,就报之以霓裳。

一来二往,必落“潜网”,难逃法网。

祸患常积于忽微。

对“病从口入”的新解告诫我们,生活越是安逸,越要万分警惕,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些腐败者的教训警示我们,对待个人嗜好,要眼亮、耳聪、鼻灵、脑清,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意思是说,只有把毛病当做毛病,不断重视毛病,坚决改正毛病,才能不出毛病。

老子的话,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