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博弈论对“同时行动”的定义,不是说双方在绝对的同一时间行动,而是指局中人 1 在行动时不知 道局中人 2 的行动,反之亦然。本文也是采用的这一种解释。见参考文献[2],第 12 页。 7 本文中的代词“他”是中性的,这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也是为了避免使用“他(或她)”这样繁琐的表 述方式。 8 本文只是计算到退休为止的所有收入的现值,而没有把退休后的收入计算进去,这是因为一、 不同的人的 寿命是不同的,但如果不出意外,一个人活到退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退休年龄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 比如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干部,男 50 岁女 55 岁;工人,男 55 岁女 50 岁。所以,以退休为期限进 行计算比较方便。 二、 现在有的单位已经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企业,而有的单位尚未改革,如政府 部门和高校等事业单位,而且,也不知道这些单位今后是否改革和怎么改革,改革与未改革,退休后的收 入来源不同、 收入多少也不一样,因此,为了简化分析,全部采取以退休为止进行计算;三、 这样的假设也 不会影响结论的基本性质。 9 如果套用民间的说法,则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喜欢“先苦后甜”,属于稳健型的,而另一种人则 更加看重现实的消费和享受,属于享受型的。 折现率高的人属于享受型的,折现率低的人属于稳健型的。 从 后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稳健型的人受贿的可能性要低于享受型的人受贿的可能性。 10 为简化分析,本文假定,贿赂一旦被查处,就会受到刑事处理,也就会被开除公职。这里,有两点没有 考虑:一、没有考虑一个人得到 1 元钱所获得的效用可能小于损失 1 元钱所失去的效用,二、没有考虑
一、理论
本模型是一个简单的 2 人静态模型,即只有 2 个参与人,1 个政府官员,1 个企业。或 者更一般地,一个行贿者,一个受贿者。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官员和企业是完全理性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官员和企业都是追求自己 5 的最大利益的。 二是官员和企业对自己的情况有完全的了解。 具体到本文的情况,就是官员 完全了解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企业完全了解项目的预期利润。 假设二:参与人 i(i=1 ,2)的预期收益(以下所分析的官员的未来收入的现值以及
关于贿赂的内涵,可参见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 写的辞条“贿赂”(bribery),见参考文献[1],第 301-303 页。 2 据 《中国经济信息》 2004 年第 22 期上的“中国开查商业贿赂”一文,自 1996 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 《关于禁 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以来,每年查处的商业贿赂案有几千宗,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商业贿赂的方 式也五花八门,有财务手段,如直接给付现金、 实物,假借一些促销费、 广告费、 宣传费、 赞助费、 科研费、 临 床费、折扣佣金等名义给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以报销各种费用的方式或者用发票冲帐的方式来给对方好 处;也有非财务手段,如直接给好处或利益,受贿一方本身没有得到钱和物,但享受的是给予方(行贿方) 用钱财所换取的某种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提供各种境内外旅游。还有种方式人们比较容易忽略,那就是 按照国家工商局规章的规定,经营者之间的附赠也是商业贿赂行为。 美国 《商业周刊》 甚至载文,认为贿赂是华人的商业模式。 (见 《经济研究资料》 2002 年第 9 期,第 59 页 3 关于寻租的概念,可参阅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写的辞条“寻 租”,见参考文献[2],第 157-169 页。而关于寻租理论的介绍,可参阅参考文献[3]。 4 盛宇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腐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政府腐败主要是因为政府 干预经济的范围太广,以至于存在过多的腐败供给源和对腐败强烈的需求。因此,只有大幅度地缩小政府 的干预经济的范围,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措施。见参考文献[4]。 5 自从西蒙(H. Simon)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后,有人认为这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 有限理性假设是指 人的行为接近理性,是较弱的一种利己性假设,而不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在这一点上,笔者赞成田 国强的观点(见参考文献[5],第 117选择严格大于,因为处罚毕竟是有精神损失的,无论一个人“脸皮”多厚。
2
结论 1:同等条件下,现在收入高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要小于现在收入低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对级别高的官员行贿,贿赂的金额要足够大,才有可能 “打动”他;(2)提高官员的收入,可以减少受贿的可能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提 倡的“高薪养廉”的主要原因。 结论 2:同等条件下,自认为年轻有为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相对低于那些( 1 )认 为自己没什么前途,(2)年龄相对较大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59 岁现象”。(2)觉得自己再怎么混也没有多少前途 的为什么容易被“拉下水”。 结论 3:同等条件下,享受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大于稳健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 2、贿赂的金额。其他条件不变,则贿赂的金额越大,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越大。 3、 查处的概率。 从(3)式不难看出,假定 B 和 Rg 不变,则 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 就越大,受贿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一结论是简单易明的。
(二)企业行贿的条件
为简化分析,以承包一项市政建设工程为例。 企业之所以行贿,是希望获得这项工程。 用 E ( ) 表示这个工程的预期利润。 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预期利润用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 的程度,预期利润越大,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 首先假定,如果不行贿,就得不到工程11。也就是说,不行贿的收益为 0。 而如果行贿,则获得的收益为 E ( ) ,支付的成本为 B。 但同样,行贿有被查处的风险。 由于行贿和受贿是对称的,行贿被查处的概率等于受贿被查处的概率,为 。一旦被查处, 结果是白白支付了贿金 B。12所以,行贿的净收益为: Reb (1 )E ( ) B ( B ) (1 ) E ( ) B (4) 将行贿与不行贿比较,可以得到行贿的必要条件是: (1 ) E ( ) B 0 即: B (1 ) E ( ) ( 5) 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越有可能产生贿赂,所以,可得出结论: 1、 E(π)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大,贿赂的可能 性越大。 2、 ψ 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也就是说,政府打击腐败的力度越大,则贿赂的查处 率越高,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这两点结论都是显而易见的。
1
1
企业对项目的预期利润)是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而且两人同时行动。6 假设三:不考虑贿赂被查处后当事人的精神、名誉等损失。
(一)官员受贿的条件
政府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他7对风险、 未来收益等的判断以及贿赂金额的大小等 因素。 用 B 表示贿赂金额;Rg0 表示官员现在的合法年收入; 表示他所判断的贿赂被查处 的概率,有 0 1 ;t 表示他到退休为止的工作年限; a 表示他所判断的自己今后年收 入的增长率,这与他对自己未来的晋升信心等有关; 表示折现率,即明年的 1 元钱相当 于今年的 1 /(1 ) 元。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官员到退休为止8的所有收入的现值为: k k 1 t 1 a 1 1 a 1 a R g Rg 0 (1) 1 Rg0 a 1 1 k 1 所以,官员预期自己今后一生的收入的现值与以下三个变量有关: 1、 现在的收入水平 Rg0。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在收入水平越高,则预期未来的收入也 会越高。 2、 官员对晋升的预期。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越是预期自己能够晋升的,意味着 a 越大, 则未来收入会越高。 3、 折现率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折现率越高,则预期收入的现值越低。 折现率反应了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折现率高的人,更喜欢现在的消费;反之,折现率低的人,更喜欢未 来的消费。9 官员在是否接受贿赂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取决于接受贿赂和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 较。如果不接受贿赂,则官员的净收益是(1)式所表示的 Rg,而如果接受贿赂呢? 接受贿赂又不被查处,净收益为 Rg+B,而如果被查处,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除了要没收非法所得外,还要受到刑事处分,而一旦受到刑事处分,则会被开除公职10, 这就意味着官员既不可能得到贿赂收入,也不可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合法收入,即收入为 0。 根据前面的假定,被查处的概率为 ,所以,接受贿赂的净收益为: b Rg (1 )( R g B ) (0) (1 )( R g B ) (2) 对于官员来说,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接受贿赂与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较,只有 b R 当 g R g 时,才会考虑接受贿赂。所以,就得到: (1 )( R g B ) R g 化简得: B Rg (3) 1 (3)式是官员受贿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要贿金达到一定的值以上,受贿才有可能。 不等式左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从(3)式得知,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官员预期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结合前面对 Rg 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胡伟清 1,2 张宗益 2
2
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400050)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00044) email:winninghu@
1
摘要 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反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官员的收 入、 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其中,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 程度是根本。 贿赂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损失包括三个部分:政府的查处成本、 涉案官员 应该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企业降低生产标准导致的“贿赂损耗”。 关键词:贿赂 贿赂空间 贿赂损耗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06,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贿赂1,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从分析的角度看,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腐败。与贪 污、渎职、公款消费等等相比,贿赂要涉及到更多的因素,而且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在现阶段的中国,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党内外、 政府内外的广泛关注。 贿赂,已经渗透到 各个领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商业领域的贿赂之风,已经成为“家常便 2 饭”。 但人们深恶痛绝的,主要是政府官员接受贿赂。 因此,本文就以政府官员受贿为分析 对象。 对贿赂问题的经济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寻租理论3。 后来,也有人用供求理论对腐败问 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问题作了经济分析,得出的 结论是: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公务员的合 法货币收入、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一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产生的 条件、 贿赂空间、 贿赂合谋、 贿赂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二节利用一个假 设的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节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