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引言

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

从最初的《桃花源记》,
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诗中所展现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他的诗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怀让人钦佩。

他的诗中所刻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我们中学生能够体会他诗歌的美,事实上,千百年来,陶渊明和他的诗作一起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产生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

《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

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闪耀的诗篇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是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也是陶渊明久享盛名的作品,在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挂印还乡的欣喜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
―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明了自己对农业劳动的认可和向往。

在上大学语文选修课时,老师也提到陶渊明能在当时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参与劳动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再看陶渊明著名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
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

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飞鸟们也在夕阳中结伴回家了。

诗人通过描写这一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

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
照耀今古的光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储光义、白居易和李白诗中那种蔑视权贵的精神,正是陶渊明那种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精神的发展。

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到了近代,同样有众多民族的巨人表达了他们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

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及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所散发的光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明亮。

因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我想有不少人都被这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奔涌,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稍作休息。

于是,在当代中国,出现了不少隐士。

著名的《空谷幽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

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我们很容易理解的是,这些在钟南山,或者在其它任何地方的当代“隐士”们,必定是受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他们或许也在快速前进的社会中疲于应付,转而选择拥抱自然,拥抱中国传统文化。

陶渊明极其诗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除了这些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那些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者们。

他们事业有成,然而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为了排遣这种苦恼,他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自然的亲近上。

他们在郊外置办住宅,吃的是自己的田里种出的蔬菜,甚至他们也会骑马作乐,享受原始,但在今天显得奢侈的快乐。

尽管我认为这并不算一种真正的回归,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几千年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传承的信仰,已经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的心中。

结束语
陶渊明的诗风和不朽的人格,影响了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灵魂,由陶渊明而始的田园之情,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情节。

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更频繁地拿起他的诗作来诵读,我们能从中收获的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一份宁静的心绪。

学号:091210129
姓名:蒋子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