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2.()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B.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上层建筑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5.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答案:1.生产2.物质资料的生产3. C(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4.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5.认识客观的经济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B.剩余价值规律•C.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D.雇佣劳动制度•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答案:1、D(提示:是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相比较,见下页)2、答案:B•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B.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4.下列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B.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 C.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D.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标志•答案:3D4C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强C.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D.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二、判断正误题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三、简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5答案:D•答案:定义(1)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联系(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相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区别(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作为社会的基本属性贯穿始终;而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一、选择题1、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A.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B.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C.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D.价值规律的内容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A. 流通手段的职能B.支付手段的职能C. 贮藏手段的职能D.世界货币的职能3、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
A.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B.依靠延长工作日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C.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D.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A二、判断正误题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少数先进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答案:正确。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正是在个别先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才最终导致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是()A W 一G 一WB G 一W 一GC G 一W 一G 'D G一G '2、资本是()A 一定数量的货币B 勤检持家的结果C 暴力掠夺的财富D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劳动力商品创造的新价值是指()A 商品的价值B 剩余价值C 劳动力的价值D 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4 、价值增殖过程是()A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B 活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C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D 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的过程5 、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 工人工资的多少B 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D 利润率的高低6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A 为了获得使用价值B 创造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C 为了获得价值D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C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D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8 、资本主义工资是()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劳动的全部报酬D 工人应得的报酬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 它们的周转方式不同B 实物形态不同C它们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 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10、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的规律B 剩余价值规律C 劳动价值规律D 价值规律二、计算题1.某服装厂资本家雇佣工人100 人,每天劳动12 小时,平均每个工人3 小时生产一件上衣,每件上衣消耗生产资料价值5 元,每天每个工人的工资3 元,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0.5 元。
试计算:(1)该厂一天消耗资本共多少?C 和V 各多少?(2)资本家一天获得剩余价值是多少?(3)每件上衣价值是多少?(4 )如果资本家把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工资不变), 该资本家一天获得的剩余价值是多少?剩余价值率是多少?1、解答:( 1 )该厂一天消耗的资本=(5×12/3+3 )×100=2300(元)C=5×12/3×100=2000(元)V=3×l00=300(元)( 2 ) m =(12×0.5-3 ) ×l00=300 (元)( 3 ) W =5 + 3×0.5=6.5(元)( 4 ) m =9×1×100=900(元)m′=9/3×100 %=300%2 、某资本家的制帽厂,每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可生产6 顶帽子,每顶售价3元,共用去生产资料价值6 元,工人工资2 元。
试计算:(1)资本家每天从每个工人那里榨取的剩余价值是多少?(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3)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情况下,每顶帽子售价仍为3 元,资本家从每个工人身上榨取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2、解答:( 1 ) m=6×3-6-2 =10 (元)( 2 ) m′=10/2×100 %=500%( 3 )(12*3-12*1-2)-(6*3-6*1-2)=12(元)3 、某资本家工厂,原来每个工人每天劳动10 小时,每小时生产10 件产品,每件产品的新价值为0.2 元,工人每人每天工资4 元;后来经改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每天劳动8 小时,每人每小时生产50 件产品,每件产品仍包含新价值0.2 元,工人每天的工资提高到10 元。
试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减轻了,还是提高了?3、解答:m1′=(10×10×0.2-4)/4×100 %=400%m 2′=(8×50×0.2-10)/10×100%=700%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高了,即从400%提高到700%。
三、选择(计算)题1.已知社会两大部类原来的情况为: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1600c+800v+800m=3200其中第一部类按照25%积累率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所追加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 :1 。
那么,为了保持社会协调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应当追加投资的不变资本的数量应该是A.175B.185C.195D.205答案:A第一部类按照25%积累率进行扩大再生产,意味着将原来1000的剩余价值的250用于扩大再生产,转变为投资;所追加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 :1,意味着在250个单位的投资中,90%即225转变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即25转变为追加的可变资本;扣除了250 后,资本家新的消费为750,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 (v+Δv+m/x )=II(c+Δc)IIΔc= I (v+Δv+m/x )—IIc=1000+25+750—1600=175。
2.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
那么,在企业资本总量和工人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排挤出工厂的工人人数是A.500B.800C.1000D.1200答案:C【答题思路】本题是考查对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理解和具体运用。
先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前该企业的工人数量。
已知工厂的资本总额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9:1。
也就是说,90%的资本以机器的形式存在;10%的资本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1000×10%=100万。
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也就是说,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份额下降到1/20,具体为1000万×1/20=50万;由于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保持为500元,所以所有新机器设备后所需要的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
2000—1000=1000人,所以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1000人。
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企业产生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2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主体是()。
A.国家B.劳动者C.企业D.商品答案:3.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是()。
A 国有企业B 私营企业C 个体企业D 外资企业4.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
A.承包制B.有限责任公司C.租赁制D.股份合作制答案: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6.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A 全部任务B 基本目标C 次要环节D 中心环节练习题(单项选择题):市场是()的产物A 商品交换发展B 生产C 消费D 分配答案:A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包括()A 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B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C 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D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3. 商品市场包括()A 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B 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C 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D 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答案:B4.既属于商品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的是()A 金融市场B 消费资料市场C 生产资料市场D 劳动力市场答案:C5.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须发展( )A 房地产市场B 劳动力市场C 技术和信息市场D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A c + v + mB c + vC k + mD k + p2、同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可以获得()A 剩余价值B 超额剩余价值C 平均利润D 利润3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 同一生产部门竞争的必然结果B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C 各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相等的结果D 由于不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引起资本流动的结果、资本家经营赚钱还是赔钱的界限是()A 生产价格B 商品价值C 成本价格D 销售价格5、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 商品的个别价值B 商品的社会价值C 商品的生产价格D 商品的垄断价格6 、商业资本是〔〕A 货币资本的独立形态B 生产资本的独立形态C 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D 借贷资本的独立形态7 、银行利润率等于()A 银行利润同银行存款的比率B 银行利润同银行贷款的比率C 银行利润同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D 银行利润同全部资本的比率8、商业利润的来源是()A 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和卖的差额B 来自流通中发生的价值增殖C 来自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创造的价值D 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9 、土地的价格()A 地租收入的特殊形态B 资本化的地租收入C 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D 资本家缴纳的租金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A 价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B 价值和价格的差额C 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 社会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1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A 非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B 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C 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D 部分企业内部进行的12、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是( )A 二者是根本对立的B 二者是完全统一的C 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统一的,但不存在着非对抗性矛盾D 两者是根本统一的,不存在对立1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最主要渠道是()A 银行信贷B 国家预算C 价格杠杆D 劳务费用14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解为()A 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B 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C 消费基金和后备基金D 积累基金和管理基金15、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A 生产力水平还较低B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C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D 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16、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必须()A 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B 坚持反对平均主义,尽力扩大收入差距C 坚持反对分配不公,努力缩小差距D 坚持平均反对拉开差距答案:1 B 2.B 3.B 4.C 5.C 6.C 7.D 8.D 9.B 1O.C 11.B 12.C 13.B 14.B 15.D 16.A1 .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