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ppt课件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ppt课件


群体感应的研究意义
• 了解单细胞微生物的信息交流与行为特性的关 系,建立起化学信号物质和生理行为之间的联系 • 通过人为地干扰或促进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
从而调控其某种功能,以达成实际意义系统由自诱导分子 、 感应分子及下游调控蛋白组成。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大部分细菌一般均有两套群体感应系统,一套用于 种内信息交流,一套用于种间信息交流;根据细菌合成的自诱导分子和感 应机制不同,QS系统主要分为3 种: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革兰氏阴性菌中,有超过70种的细菌利用 AHL作为胞 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有超过50种的革兰氏阴性菌都是利用这 种AHL-LuxI/LuxR 型系统进行细胞间的交流。费氏弧菌的 LuxI/Lux R双组分系统被视为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的模式 系统。 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 AHL,差异只在于酰基侧链的 长度与结构,高丝氨酸内酯部分是相同的。这也造成了微生 物在利用AHL信号分子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群体感应的抑制
1.产生可以使AHL分子灭活的AHL降解酶,使病原菌QS系统不 能启动它所调控的基因
内酯酶(AHL-1actonase) 和酰基转移酶(AHL-acylase) 目前都已经 在一些细菌中被发现。内酯酶可以水解AHL的内酯键,生成的N-酰基高
丝氨酸内酯的生物活性大大降低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
目录
1.群体感应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2.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及机制
3.群体感应在控制病原菌中的应用
4.小结及展望
群体感应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海洋细菌费氏弧菌 (Vibrio fiscberi)和哈氏弧菌(V . harveyi) 生物发光现象 Nealson等在1970年首次报道了该 菌菌体密度与生物发光呈正相关, 引发了关于群体感应的猜想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双组份QS系统:
种间交流
信号 分子
AI-1由LuxM 基因编码产物催化产 生,相应的感应分子为LuxN AI-2的分子本质是呋喃酰硼酸二 酯类化合物,感应分子为 LuxP 和 LuxQ LuxN 和 LuxQ 均通过LuxU 来实 现信号传递 ,LuxU 是一种磷酸转 移酶,活化后将信号传递至调节蛋 白LuxO,并在另一蛋白LuxR 的 协助下,启动基因的表达
G-菌QS系统 种内QS 系统 群体感应 种间QS 系统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AHL) 寡肽类物质 (AIP)
G+菌QS系统
呋喃酰硼酸二酯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LuxR蛋白是细胞质内AI 感受因子,也是一种 DNA结合转录激活元件; 其 N-端与AHL结合,C端则参与寡聚化以及与 启动子DNA的结合
LuxI 蛋白是AI合成酶, 能够合成信号分子 N-酰 基高丝氨酸内酯(AHL)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费氏弧菌的AHL-LuxI/LuxR 型系统:
LuxI产生AHL,自由通过 细胞膜,分泌到胞外
AHL随菌体浓度上升在胞 外积累到阈值
AHL扩散入胞内与LuxR蛋 白结合,形成AI/LuxR 复 合体,并结合到 DNA上, 激活发光基因的启动子 转 录
种内交流:G+ 的QS系统
AIP不能自由穿透细胞 壁,需要ABC(ATPbinding-cassette)转运 系统或其它膜通道蛋白 作用到达胞外行使功能 AIP浓度在胞外达到某 一阈值 膜上激酶识别信号分 子,并促进激酶中组 氨酸残基磷酸化 经过天冬氨酸残基的 传递,把磷酸基团传 递给受体蛋白 AIP前体肽经转录 后的一系列修饰加 工,在不同细菌内 形成长短不同、稳 定、特异的AIP 磷酸化的受体蛋白与 DNA 特定的靶位点结 合,调控基因表达
群体感应在控制病原菌中的应用
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过程复杂多样,包括以下几个可能相互交叉的 阶段: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定殖、毒力因子的产生和作用于宿主、对 宿主免疫和药物的抵抗。 在微生物群体感应控制的生命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毒力因子产 生和生物膜形成的控制,如果抑制了这两个作用就可以防止致病菌产生 致病作用及增强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对生物膜形成的控制:
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有 lasI/lasR、rhlI/rhlR两个信号 系统,lasI、rhlI与lasR、rhlR 基因分别编码不同的信号分子 合成酶与信号分子受体。信号 分子随着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分 泌增加,当信号分子达到一定 阈值时,信号分子与相应的信 号分子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 激活的受体再激活相关的转录 调节子,合成胞外多糖、毒性 因子及藻酸盐等,使细菌聚集 形成生物被膜
1994年Fuqua等提出了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QS)这一概念
群体感应的发现
细菌之间存在信息交流,许多细菌都能合成并释放一种 被称为自诱导物质(autoinducer,AI)的信号分子,胞外的AI 浓度能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 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 芽胞杆菌中感受态与芽胞形成、病原细菌胞外酶与毒素产生、 生物膜形成、菌体发光、色素产生、抗生素形成等,我们将 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
信号传递 及识别
种间交流
信号分子AI-2:呋喃酰硼酸二酯类化合物
细菌识别AI-2型信号分子的方式与G+中双组分激酶的识别系统 是完全一致的,即双组分激酶识别 AI-2分子后,把磷酸化基团
传递给受体蛋白并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
AI-2信号分子作用广泛,能够被多种微生物识别,是不同菌种之
间的共同语言,起着微生物种间交流的作用
群体感应
毒力因子的产生:
肠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溶 细胞素,由 2 个亚单位CylLL 和CylLS组成,在胞外以具有 毒性的CylLL ″和CylLS″形式 存在。研究表明,CylLS″担 任了QS系统机制中信号分子 的作用。Coburn等发现, CylLL ″优先与靶细胞结合, 导致游离 CylLS″的积累并超 过诱导阈值,然后激活CylLS 表达,产生高水平的溶细胞 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