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卧薪尝胆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及教学反思

12卧薪尝胆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及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这个故事梗概。

3、抓住文中的有关词句,理解“建议”并会运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挂图、黑板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会倾听、会提问]1、故事导入喜欢听故事吗?(老师讲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历史故事,题目是(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注意笔顺,大臣的臣+卜,尝先写竖,先中间后两边,读题,读得再自信点,齐读。

课前我们收集了资料,挑最感兴趣的跟大家交流一下能说说意思吗?[放初读后?(1)结合插图,想想说说,先找薪胆,理解卧薪、尝胆(2)结合课文,出示句子读读,说说理解合起来说意思2、解题质疑:①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比谁最会发现问题。

[板书:起因?结果?]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么样卧薪尝胆?结果怎样?②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它告诉什么道理呢?——激发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通顺]1、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自学生字新词,联系生活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见到已经学好的,请他去帮助差生)2、检查: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1)新词:(小黑板分批出示)[注音]吴国越国勾践夫.差(分2组,说理由)会.稽败仗奴仆屈辱谋臣.建议答应骄傲万般无奈免除后患.转弱为强报仇雪恨读准怎么样读才有滋有味?自己练习,哪些要特别注意的,谁来当小老师。

夫会臣患....齐读、分组读、指名读、3、指名读全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好的你要学一学;不好的,你来帮一帮。

老师奖励最认真的同学接下去读。

当然谁接不下去也很难为情。

遇到疑难,注意扎实训练;遇到错误,引导学生纠正,请他再读体现进步,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全班齐读。

重点在难句子和难词语上。

真正体现人人过关,面向全体。

书不读熟不开讲4、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从文中找出依据,读好,读出滋味来[读明白、会表达](1)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

(2)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大家建议吴王()。

我建议我们班的**()。

**对()的建议()。

()建议()。

()的建议()。

()建议。

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3)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4)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三、重点朗读,初步理解1、默读静思:课文主要写了谁,谁来用几句简单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自己练练具体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说具体完整,语言要清楚完整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越王勾践)写了他什么事情?时间()在()打了败仗,越王勾践(),回国后()终于()2、随着我们朗读一遍一遍地深入,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一步一步深刻,我相信:你已经读懂了一些问题,同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会思考、会讨论](1)我们先来交流:我们已经读懂了什么问题?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结果怎样?(板书:兵败受辱、转弱为强相机引导出:起因是越王勾践兵败受辱,结果是转弱为强,理请前因后果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出故事的前因后果,读好2-3节,5节,说清楚起因结果你能才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读一读,说一说,比谁更会思考,比谁找得准、读得好、说得妙。

重点指导朗读4节,体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多年的毅力?[时刻、白天、晚上、饭前、二十多年,]这几个表示时间词的连用中,体会仇恨、耻辱的刻骨铭心,加深对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比谁会读书为什么越王勾践失败了还能不灰心,卧薪尝胆二十多年,最终转弱为强,反败为胜的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板书:?(这就是下课的学习重点,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课后带着问题再反复阅读课文,有什么感受就写在书上,下一课比谁的感受深,好好发表你的观点。

(3)总结全文,梳理文路四、指导写字,写得规范美观。

1、同学们都很会读书,如果字也能写得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2、看老师写几个(选择最典型的):谋议(左窄右宽)努吴(上紧下松)3、拿出笔,在书上描一描。

板书卧薪尝胆兵败受辱? 转弱为强起因经过结果《卧薪尝胆》说课稿一、说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2课《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是历史故事。

通过读课文,弄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非常清楚。

教学时,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表情达意的作用。

像时刻、白天、晚上、饭前、二十多年,这一组表示时间的词,它突显了课文的内容。

学生可以在这几个表示时间词的连用中,体会仇恨、耻辱的刻骨铭心,加深对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理解。

同时,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复述课文的大意,进行读书内化,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把阅读与写作结合,实现迁移,提高学生的言语操作技能。

《黄帝内经》上说,智者察同,愚者求异。

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要把它放在整个单元,整个年级段的角度去把握,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对于此课也是如此。

二、说教法本人的教学设想:1、读书时间要再多些;2、读的方式多些,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合作读、示范读等;3、背景介绍要在适当的时机里充分加入;4、课件制作要古朴典雅些;5、课终时,安排一个小结环节,对全文作一下文路梳理;6、尽管是第一课时,但也要体现阅读指导的层次性。

全课主要可分为几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过后,都要大体上让学生“进一步”或“上一个台阶”。

应该要有这种意识,否则,课容易显得“平”;而且不会较好的“深度”和“宽度”。

7、精心设计一两个比较“亮”的设计,不要怕作秀,让听者觉得你是精心设计过的。

真正体现:不在形式的眼花缭乱而在训练的扎扎实实。

学生是活的,教法必定是活的,这种变化,就是我们教师的杀手锏。

要是全班同学每一个人,请注意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个字,那就是最大的特色。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知道这一点。

真正的专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突出第一课时特色很关键。

其一,朗读;其二,写字。

赞同!但读与写要学习薛老师要综合在真实、自然、流畅的情境之中,整体推进;而不是单一、孤立、分离的切块似的,骨肉剥离、油水分离。

我这堂课的特点:1、吃透文本,就会有生成,有生成就有生动、精彩;2、突出三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教学重点要求,不要指靠一节课结束全篇教学;3、减少环节(如揭题、审题、议题,太细)。

把词串读出特色、读出故事来,应该可以挖掘。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学生质疑后,请学生讲讲自己课前收集的故事,老师进行补充。

接着扫清阅读障碍,进行生字的认读,重点理解带生字的词语。

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来理解。

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最后进行写字指导。

以课题为切入口,并且贯穿课堂的始终,也挺好的。

这样的设计,对于人物的感受,对于主题的深华,都有一定的促进。

既要给学生一些支点,多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又要让他们少受束缚。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也很扎实。

尤其是,把词串读出特色、读出故事来,挖掘得深入,有特色,有情趣,有效果。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卧薪尝胆》这一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

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

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

课文着重写勾践命运的变化,由此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难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勾践的“屈辱”,感悟勾践忍辱负重的精神。

由此我安排了如下环节:一、由题导入,相机提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深入感受勾践受到的耻辱,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感受重点词语“百般无奈”、“只好”等词。

三、借助插图,体会勾践夫妇过着怎样艰苦的奴仆生活,让生找出句子,反复朗读感悟,在加入想象夫差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加以对比。

四、最后感悟道理,结束本课。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我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比如,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体验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屈辱的奴仆生活时,我给予学生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和可能:以填空练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穿着、住房、干活等三方面关注勾践夫妇所遭受到屈辱,这是第一层次的要求;提示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想象讨论越王勾践作为国君的优越生活,这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通,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现实的处境,这是第二层次的要求;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并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勾践夫妇作为奴仆所遭受的莫大的耻辱,这对学生的语言概括、提炼能力是一种历练,是第三层次的要求。

应该说,整个学习过程也是老师教学生们读“书”的过程。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教学完之后,感觉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讲完课之后,检测的环节已经剩下不多,所以还要在今后的教学掌控中多加训练,多琢磨钻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