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平能力测试题精选1选择题(一)教育法规——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对2010 至20_(C2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起开始施行B1994年1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1995年9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B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B、主席令//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 新修订的施行时间为(a )a、2006 .9.1当前版本是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
(二)教育学、心理学:1、《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4.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2、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B) B.预见性3、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D)D.学生4、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5、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B.学校6、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d)D.分化概念7、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
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 C 场独立型8、.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元认知策略9、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尔干10、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C.杜威(三)新课程与教学: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四)教育理论家与理念:1、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春秋战国2、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B)B.癸卯学制3、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c)C.智力多元论4、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A.斯腾豪斯二、多选题: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1982美国教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把“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让学生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
)3、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A.学习者C.促进者5、.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_____来保障”。
(CD )A、靠教师B、靠社会C、靠法制D、靠制度6、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的特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10、新课改组织推进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
11、课改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12、课改的重要特征:设置综合课程。
1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课结调整原则和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14、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课改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5、校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
16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立足过程,关注发展17、现代学习方式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8、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20、师生伦理关系要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1、“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2、重教书轻育人。
22、课题展开阶段的组织方式: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合作探究等。
23、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4、综合实践课的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5、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6、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7、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29、判断:(√)1.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30、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5、教学反思三、名词解释:1、什么是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
(广义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第二,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第三,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3、课堂调控能力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4、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5、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四、简答题(每小题共 32 分)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答:新课改六大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教改的主要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具有初步技术能力6、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7、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答: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6、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途径?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与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与反思教学活动。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8、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9、考试改革重点?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