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胃溃疡药物

抗胃溃疡药物


胃酸分泌抑制药—H2受体阻断药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 期妇女用药 能通过胎盘屏障,并能进入乳汁,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用药
幼儿慎用。
老年患者用 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更易发生毒性反应,出现眩晕、谵 妄等症状。用量酌减。
胃酸分泌抑制药—胃质子泵抑制药
作用机制
常用药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本药为脂溶性质子泵抑制剂,呈弱碱性。口服后,可浓集于 壁细胞分泌小管周围,转变为有活性的次磺酰胺衍生物。其硫原
子与H+,K+-ATP酶上的巯基结合,使H+泵失活,减少胃酸分泌。
本药对基础胃酸分泌和由组胺、促胃液素、食物引起的胃酸分泌 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本药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同时抑制胃
蛋白酶分泌和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有利于溃疡病的治疗。与H2
受体阻断药相比,本药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H2受体 阻断药无效时,本药仍然有效。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22%,可见便秘、腹痛、皮疹、皮肤
瘙痒等症状,一般反应较轻,停药可消失。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
抗酸药 胃酸分泌抑制药
抗溃疡 药物
黏膜保护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
抗胃溃疡药物—抗幽门螺杆菌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
治疗药物主要是甲硝唑、四环素、氨苄西林、克林霉
素等。但单用效果差,临床多采用下列药物合用治疗幽门 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上皮表面和腺体内的黏液层。可
膜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
不良反应:偶见口干、腹胀和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
抗酸药 胃酸分泌抑制药
抗溃疡 药物
黏膜保护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
抗胃溃疡药物—黏膜保护药
黏膜保护药
常用药物有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胶体铋剂及螯合剂
等。 主要通过促进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胃黏膜细
胞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从而发挥预防和
抗胃溃疡药物—抗酸药
不良反应
以氢氧化铝片为例: 1、可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致严重 便秘,甚至粪结块引起肠梗阻; 2、老年人长期服用,可影响肠道吸收磷酸盐,可导致骨质疏松, 铝盐吸收后沉积于脑,可引起老年性痴呆; 3、肾衰竭患者长期服用可引起骨软化、脑病、痴呆及小细胞性贫 血等,特别是对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可产生透析性痴呆,表现
弗朗鼠李皮组成,兼有铋剂和抗酸药的双重优点。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
抗酸药
抗溃疡 药物
胃酸分泌抑制药
黏膜保护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
胃酸分泌抑制药—H2受体阻断药
作用机制
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 该类药能特异性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拮抗组 胺或组胺受体激动剂所致的胃酸分泌,对五肽胃泌 素、胆碱受体激动剂及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胃酸分 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药数周胃酸和胃蛋白酶下 降。
胃溃疡症状常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等。绝大部分 人可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有的也无任何症状,直至出现 并发症。其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常 见的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主要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
灼感、恶心、呕吐、纳差等。反酸及胸骨后烧灼感是由于贲门松弛,
恶心、呕吐多反映溃疡可能提示溃疡处于活动期。频繁呕吐宿食, 提示幽门梗阻。部分患者有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可见乏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粪便呈黑 色等。
黏膜保护药—替普瑞酮
作用机制
该药可促进胃黏膜修复因子高分子糖蛋白合成,提高黏液 中磷脂质浓度,提高黏膜的防御能力;促进内源性前列腺 素合成及胃黏液分泌,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复制能力,全 面保护黏膜。本药与H2受体阻断药合用比单独用H2受体 阻断药效果好,并可显著提高胃溃疡愈合率。与兰索拉唑、 阿莫西林联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溃疡时,治愈率和 根除率高。
胃酸分泌抑制药—H2受体阻断药
不良反应
以西咪替丁为例:
④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西咪替丁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一定 的神经毒性。 ⑤心血管系统反应:可有心动过缓或过速、面部潮红等。静 脉注射时偶见血压聚降、房性早搏、心跳呼吸骤停。 ⑥对内分泌和皮肤的影响:由于具有抗雄性激素作用,用药 剂量较大时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溢乳、性欲减退、阳 萎、精子计数减少等,停药后即可消失。
分泌尿素酶,同时释放白三烯和多种细胞毒素,破坏胃黏 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溃疡:①兰索拉唑和阿莫西林;②阿莫 膜。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公认是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发生 西林、克拉霉素和兰索拉唑(或奥美拉唑);③四环素、 的主要原因之一。 甲硝唑和铋盐,即二元或三元疗法,联合用药后明显提高
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抑制溃疡及降低溃疡复发率。
其余均与枸橼酸铋钾相似。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按常规剂量服用,一般无肝肾及中枢作用。
黏膜保护药—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作用机制
该药具有铋制剂和雷尼替丁的双重作用,抑制胃蛋白酶的
多种同工酶,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并对幽门杆菌有协同作用。抗溃疡作用明显优于单用的效
果,并可降低复发率。与克拉霉素或甲硝唑合用,对耐幽
流及抗幽门杆菌的作用,还能与胃蛋白酶发生螯合作用而
使其失活。
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舌、粪可被染黑,偶见恶心、皮疹,轻微头痛。 严重肾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黏膜保护药—胶体果胶铋
作用机制
该药的胶体性较枸橼酸铋钾强,其再酸性介质中可形成高 浓度溶胶,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膜。该药对
受损伤黏膜具有高度选择性,且对消化道出血有止血作用,
治疗胃黏膜损伤,保护胃黏膜,促进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 的作用。有的药物哈兼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和抗酸作用。
黏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
作用机制
对于阿司匹林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引起的胃出血、溃 疡或坏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深层黏膜细胞有保护作 用。其作用机制是增加胃黏膜和HCO3-的分泌,增加局 部血流量。
乎不吸收,主要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
胆汁倒流等。
不良反应
由于本药含有铝镁两种离子,从而抵消了便秘和腹泻的不 良反应。故本药不良反应少而轻,少数人有胃肠不适。剂 量过大,可致糊状便。
黏膜保护药—枸橼酸铋钾
作用机制
本药能与溃疡基底膜的坏死组织中的蛋白或氨基酸结合,
形成蛋白质-铋复合物,覆盖于溃疡表面起到黏膜保护作 用。同时还促进PGE、黏液、HCO3-释放,改善胃黏膜血
不良反应:本药对心肌、平滑肌、唾液腺的M2受体亲和
力低,故应用一般治疗剂量时,很少有对心脏、胃肠平滑
肌、唾液腺等的不良反应。但剂量过大也会产生M样副作用。
抗胃溃疡药物—胃酸分泌抑制药
丙谷胺
促胃液素受体阻断 药
作用机制:丙谷胺结构与促胃液素相似,可竞争性阻断
促胃液素受体,减少胃酸分泌,并能增加胃黏膜的己糖胺 含量,促进胃蛋白合成,增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对胃黏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 期妇女用药 虽然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无胎儿 毒性或致畸作用,但对孕妇一般 不用,对哺乳期妇女也应慎用。
儿童用药
尚无儿童用药经验,婴幼儿禁用。
抗胃溃疡药物—胃酸分泌抑制药
M1胆碱受体阻断药
哌伦西平
作用机制:本类药能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的M1胆碱受体,
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对胃蛋白酶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此 外,对胃黏膜细胞也有直接保护作用。与H2受体阻断药联 用可明显减少胃酸分泌,有协同作用。
溃疡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即通常所说的心 窝窝)正中或偏左,疼痛范围一般较局限。
饥饿样不适感、钝痛、嗳气、压迫感、 灼痛或剧痛和刺痛等。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
抗酸药
抗溃疡 药物
胃酸分泌抑制药
黏膜保护药
抗幽门螺杆菌药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
H2受体阻断药
胃质子泵抑制药
胃酸分泌 抑制药
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 M1胆碱受体阻断药
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胃溃疡发病原因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溃 疡病的发生是由于胃粘膜的自身防御因子(黏液、 — HCO3 和前列腺素等)和黏膜攻击因子(胃酸、 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等)之间平衡失调的结 果。
黏膜攻击因子
分标题 二
黏膜防御 因子
健 胃溃疡 康
胃溃疡
临床表现
抗胃溃疡药物
目录
1
胃溃疡疾病简介 胃溃疡发病原因 胃溃疡临床表现 抗胃溃疡药物分类及各自特点
2
3
4
胃溃疡
疾病简介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 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 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 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 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
胃酸分泌抑制药—胃质子泵抑制药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是腹泻、头痛、恶 心、腹痛、胃肠胀气及便秘,偶见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 皮疹、眩晕、嗜睡、失眠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 的,可自动消失,与剂量无关。长期治疗未见严重的不 良反应,但在有些病例中可发生胃粘膜细胞增生和萎缩 性胃炎。
胃酸分泌抑制药—胃质子泵抑制药
抗胃溃疡药物—抗酸药
作用机制
抗酸药多属弱碱的镁盐或铝盐,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
三硅酸镁和氧化镁等。 本类药口服后能中和过多的胃酸,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
肠黏膜的侵蚀和刺激,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活性,
具有促进溃疡愈合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因胃内酸度降 低,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而加速凝血,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 出血,餐后服药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