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1、不认识过去(历史)就难以认识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共性。
认识了历史,就可以以历史为“镜子”,观照现实,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并且可以准确地预见未来。
2、史学主体对历史的认识往往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史学主体对某一历史问题产生研究的兴趣,是因为此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3、历史认识的结果应对现实有借鉴、启迪意义就历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进行过讨论。
有人认为,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歪曲历史;而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必然会破坏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与史学的科学性是相违背的。
但是,胸怀历史责任感的历史学家都不赞成这样的主张。
而坚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研究历史,认识历史。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因为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漠视现实的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人们的漠视。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考实性认识。
即通过对史料的辨析,获得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运用史料,应注重使用第一手史料;但第一手史料并不能保证获得的历史认识都是真实的、正确的。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因此,做好事实判断并非一件轻松的工作。
(二)成因判断:即探讨历史事实或事件的造成原因或条件。
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常常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成因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常理式,即按常理推断。
二是经验规律式。
即根据人们从以往的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或然性的结论(认识)去分析推断。
三是因果必然性规律式的判断。
四是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式的判断。
由于史学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常有的事。
(三)价值判断。
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地位等作出判断和阐明。
第十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标准一、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与检验标准历史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
那么,历史认识有没有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在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者否认历史学能够揭示历史真理,其理由是,历史认识是由史学主体凭主观判断作出的;而不同的史学主体,他们的主观条件不同,历史认识也就不同,见仁见智。
因此,历史认识不可能有客观的检验标准。
科学史学认为,历史认识有客观的检验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终的标准。
对历史认识的检验,可分为两个方面(层次)来考察:(一)对史实真伪判断的检验对史实真伪的判断,首先是考察研究者作出史实判断所依据的史料是否可靠。
如果被证明史料是假的,“史实”当然不可能为真。
其次,即使史料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还要看作者对史料的理解是否正确。
再次,还要将研究者的“史实判断”与其他相关史料,尤其是新发现的相关史料相印证,看是否符合。
(二)对理论解析性判断的检验史实判断是理论解析性判断的依据。
因此,史实判断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但即使史实是正确的,也未必意味着在其上形成的因果关系判断(成因判断)、规律性判断、价值性判断就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还得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本身进行检验。
即对理论解析性判断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历史观进行理论和逻辑的检验,最终要归结到社会历史运动的实践来检验,即将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和评论。
三、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1、时代变迁,需要对历史进行再认识。
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迁,都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
作为史学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必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新的阶级立场上,重新审视历史,从而在历史学领域中展开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再认识活动。
2、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逐渐完善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例如,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雅各宾派当政,颁布一系列土地法令。
这些土地法令的“利”当时人都可看到;而其弊却是到了19世纪中叶才显露。
3、新史料的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断修正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以增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4、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主体的认识状况、思维方式和认识手段,促使主体从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新的思维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以往的历史,从而把历史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复习题大题:1.学习历史的意义2.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意义(一)历史条件1、朴素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思想基础)。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使人们对社会的本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基础)。
机器大生产给了人们一种支配自然的巨大能力,而且建立起了生产劳动的社会化组织;还打破了过去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使人们眼界大开。
3、近代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基础、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德国哲学革命,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意义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使史学研究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明辨是非,抓住本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3.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一)促使资产阶级学者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二)唯物史观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关系的认识1、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2、地理环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3、地理环境的好坏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资产阶级学者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主要观点: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二)唯物史观对人口与历史发展关系的认识1、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才能对人类历史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劳动力(人口)少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人口数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会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对生产对社会只会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
3、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教育构成、技术熟练构成等)与质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总之,唯物史观认为,人口因素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
4.论证历史规律的认识是长期的、曲折的(一)首先从人的认识来说:第一,从认识主体方面说,人的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而理性认识的能力较弱。
因此,对自然界认识容易,对社会认识困难。
社会的问题常常不能凭直观感受、发现,而必须通过思维去把握。
第二,从认识客体(对象)方面说,认识历史规律更加复杂。
历史规律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史料的实证而间接地得到验证和确认。
加之历史规律的隐蔽性、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又受种种因素的局限等原因,使得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有可能出现曲折、谬误与反复。
(二)其次,从史学发展史来看:在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历史学家主要是记录历史事实和叙述历史过程。
随后深入到历史的内部,对历史的内涵进行解释。
这就需要透过历史的现象、表面,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内在的因果关系。
由此便开始了由叙述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过渡;由强调史料批判(考证、辨伪、校勘等)到提倡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即历史哲学)。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被提到议事日程。
5.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及其分类归纳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类:枚举归纳和统计归纳。
1、枚举归纳。
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用公式表示:S1是P;S2是P;……Sn是P。
因此,所有S都是P。
枚举归纳法得出的是或然性的结论。
2、统计归纳。
同样是根据某一类历史现象中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作出关于整类现象的一般性结论。
但它注重的不是事实,而是数量;得出的不是普遍性的结论,而是概率性的结论。
(枚举归纳法和统计归纳法的区别是:一、前者无须计算,后者需要计算;二、前者不容许反例,后者则容许反例。
)历史发展的规律,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经验性规律(结论是或然性的)、必然性规律(结论是必然性的)。
从适用范围划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遍规律(一般规律),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是特殊规律,是只在某一历史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
三是个别规律,是仅仅在某一社会或某一社会现象中所特有的规律(如“人总是要死的”、“是鸟就会飞”)。
6.客观规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历史主体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活动必然要受到客观限制因素的制约,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历史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即主体能动性)又总是不断地发展、提高的。
主体的能动性是“自变量”,客观规定性是“因变量”。
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
7.如何看待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之一。
唯心史观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性说成是对历史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处于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但是,归根到底,它又受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历史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历史的偶然性才能表现自己。
科学史学既重视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又丝毫不忽视历史偶然性的存在和作用。
8.历史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人们“由于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事件的存在及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至今没有被认识清楚”;二是客观方面的因素,事物的发展不仅受必然性的支配,同时也受偶然性的影响,偶然性难以预测,也导致某些历史问题存在不可遇见性。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一)“天命”、“宿命”动力说认为“天”(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推动者”。
人间的一切都是“天”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是与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专制统治相联系的。
(二)“人文主义”动力说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智慧与力量,人的幸福与欢乐,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理性主义”动力说把资产阶级鼓吹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人的“理性”,并把这种“理性”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理性与宗教迷信斗争的历史。
(四)“利益”、“情欲”动力说认为人性共有的特点是趋利避害、自私和追求肉体的快乐。
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是人对利益和财富、享乐和权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