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防治
• 处理: ➢少量出血,可机械压迫法控制 ➢必要时去肝素化 ➢压迫无效,需进一步介入治疗或外科方法止血
(二)假性动脉瘤
• 原因:股动脉低位穿刺(穿 刺点位于股深动脉或股浅动 脉),出血后血肿与管腔之 间有血流交通。
• 表现:介入操作数天后有穿 刺部位疼痛感,局部可触及 博动性液性包块,听诊可闻 及收缩期血管杂音。
(6)外科修复
非手术方法失败后才采 用外科法修复,是假性 动脉瘤最彻底的治疗方 法。
动脉破口
(三)腹膜后血肿
• 原因:股动脉高位穿刺或股 动脉后壁穿通。
• 表现:低血压、腹部膨隆和饱 满、下腹部疼痛等
• 检查:盆腔CT或B超探查,严 重者,紧急行对侧股动脉穿
刺DSA以明确出血部位和 程度
腹壁下动脉损伤
• 透视下定位,透视下定位股骨头内1/3的部位,在此区域 内穿刺一般即便发生误穿也易于压迫止血。有些动脉硬 化严重的患者,透视下可看到钙化斑,可以定位股动脉;
• 凭体表定位和触诊穿刺,为主要方法。
穿刺点定位
体表定位 (此图为左侧)
放射摄片定 位:
摄片确定股骨 头内1/3,股 动脉位于股骨 头中心内侧 1cm。确定点 之上触诊为股 动脉
腹股沟韧带
髂外动脉 股动脉 股浅动脉 股深动脉
股动脉穿刺手法
手法有多种,总有一种适合自己。
穿刺点喷血,导丝却放不进原因:
✓穿刺针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穿刺针过浅,没有完全穿透股动脉前 壁;
✓穿刺点在动脉侧壁; ✓进针角度过大,导丝进入困难; ✓穿刺针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血管近心端狭窄或闭塞; ✓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 优点:治疗成功后不影响局部再次 穿刺。
• 缺点:需要再次穿刺血管、技术要 求高且成本较昂贵。
(4)覆膜支架
方法:覆膜支架封闭破裂口附近的动脉 血管段,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动静脉漏 的患者成功率高,效果确切。
要求:近段铆定区最好不少于2 cm,远 段铆定区不少于1 cm。一般使用自膨式 覆膜支架,以免因肢体活动或受到外力 压迫使支架变形。
发生原因
• 介入操作的复杂程度 • 穿刺方法 • 穿刺血管 • 穿刺点选择 • 穿刺次数 • 止血压迫方法 • 器材等
股动脉解剖
• 穿刺股动脉是各种介入手术常用的入路,那么如何确保 穿刺在股总动脉呢?
• 预防并发症,需首先掌握股动脉解剖
股三角
腹股沟韧带下方肌腔隙肌及血管腔隙
股动脉主要分支
处理:适当调整穿刺针角度,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旋
转穿刺针方向,使穿刺针斜面朝上;也可用较软或塑形泥 鳅导丝旋转进入;如进入分支,需重新穿刺。
术后拔鞘止血
• 拔鞘后常规压迫10-25分钟不等 • 应用抗聚或抗凝患者,延迟压迫时间 • 肝素化病人建议中和肝素化或自然代谢后拔鞘 • 凝血功能障碍、术中肝素化、导管鞘较粗,可考虑血
处理方法
• 处理原则:依据瘤体的大小、严重程度及是否需继续抗 凝治疗而定。 ➢假性动脉瘤直径小于2cm,一般会自行消失,临床仅 需观察有无变化 ➢假性动脉瘤较大,可采用超声定向压迫、经皮凝血酶/ 胶原注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或覆膜支架置入等
(1)压迫止血
• 延长压迫时间:直径小于2cm的假性动脉瘤,一般会自发 消失,临床仅需观察有无变化。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防治
目前股动脉入路的总体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 然而,即使最优雅的神经血管内介入也会因为一系列血
管入路并发症而黯然失色。 预防并发症的意义远大于处理并发症。
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
• 皮下出血(血肿) • 假性动脉瘤 • 动静脉瘘 • 血管夹层形成 • 血管撕裂 •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 腹膜后血肿 • 神经损伤 • 穿刺点感染等
• 优点:成功率高且成本低廉、技术相对简单、避免了再 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利于保留局部的再次穿刺功能。
• 缺点:该技术目前国内应用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法律问 题,就是在凝血酶的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标明了禁止血管 内使用。
(3)栓塞
• 方法:可采用经对侧或同侧顺性或 逆行动脉途径插管,将指引导管送 至瘤颈开口处,在导丝引导下将微 导管送入瘤颈或瘤腔内,经微导管 送入弹簧圈、生物胶、自体脂肪组 织、凝血酶等栓塞或促凝材料。
• 腹膜后血肿分为:稳定型和扩展型
• 稳定型:小血管破裂引起,易局限并停止,观察血肿无 变化或逐渐缩小,血肿无波动。
• 扩展型:由于大血管破裂,血肿迅速扩散到腹膜后间隙, 动态观察血肿逐渐增大,血肿波动性明显,患者生命体 征不稳定,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脉搏减弱等。
缺点:一般不适合股动脉分叉部假性动 脉瘤,因为置入支架后可能导致其中一 只血管闭塞;放置支架后,此部位不能 再作为介入治疗入路;有支架内血栓形 成和血管闭塞风险。
(5)血管闭合器封堵
• 优点:能有效 地封闭破裂口, 且不影响再次 血管穿刺;
• 缺点:操作复 杂,技术要求 高,不宜用于 破裂口较大的 假性动脉瘤。
管闭合装置。
穿刺点并发症
穿刺点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往往更难 处理。需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一)穿刺点出血
影响穿刺点出血的因素
女性
体重过轻
高血压
肥胖
置鞘时间过长
肝素用量较大
血管鞘直径较大
同时使用溶Hale Waihona Puke 药物高龄拔管后压迫不当
反复穿刺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 穿刺点附近出现突出性包块,提示血肿。
➢ 旋髂浅动脉 ➢ 腹壁浅动脉 ➢ 阴部外动脉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
➢ 旋股外侧动脉 ➢ 旋股内侧动脉 ➢ 穿支
大腿肌群供血动脉
➢ 股深动脉 ➢ 闭孔动脉分支 ➢ 臀下动脉分支
髂外动脉主要分支 ➢ 腹壁下动脉 ➢ 旋髂深动脉
DSA影像
股深动脉 及分支
股动脉穿刺点定位
• 超声引导下穿刺股总动脉,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可以在 超声下直接看到股动脉和股深股浅分叉部位,从而确保 穿刺在股总动脉;
• 超声定向压迫法:超声定位下压迫动脉瘤颈部,使瘤体 内形成血栓,达到阻断瘤腔和管腔之间交通的目的,成 功率55-90%,缺点是耗时费力,患者疼痛明显,再发出 血风险。
(2)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
• 原理:利用凝血酶与血液接触后迅速诱导血栓形成,因 成功率高而广泛使用。
• 方法:超声引导下将凝血酶(500-10000U)注射到假性 动脉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