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精讲

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精讲

• 案例一 中学生
上周五下午,放学后。静安区某网吧内来了不少中 学生。记者的身边,就坐着两位附近某重点中学的初 三学生,他们正沉浸在“魔兽”世界中。“我们一般 很少来网吧,上学时很少玩的。”一位学生说道,今 天放学早,所以来玩一会儿。 这两个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还算有自制力, 也没有“网瘾”,“练不练级无所谓,到顶就是60级, 主要是组队一起做任务,享受打到高级装备时候的快 乐。”但是,说起班里另外一位同学,两人相视一笑, “他家里条件好,反正无所谓,天天玩,很入迷的。” 据两位中学生说,每个班几乎都有一两个整天沉浸于 网络游戏的同学。
案例分析: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
• 案例二 大学生
大学周围,网吧最密集,而这里又以来自外地的 大学生居多。一位大学生说:“网吧里的电脑速度快、 配置好,比寝室里好,另外,一群人可以在网吧联机 打游戏。” 并不是所有人都把网络游戏仅仅当成消遣和娱乐, 也有一些大学生沉浸其中,染上了“网瘾”。某名牌 大学的学生小王就经常去其中一家网吧,那里大多数 是小王的校友。一开始,小王是偶尔玩玩,到了大三, 他完全沉迷了进去,逃课、通宵,直到成绩单上第一 次出现了“F” (不及格)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保送研究生这下是没指望了。”小王的父母经常到 网吧来找他,这让他觉得没有面子,家里还从经济上 控制他,并要求他每天回家“报到”,不准住校。
这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反映了 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 问题: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专 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更是迈向公 共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全面推进 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 义。
一、概念的缘起和演变
•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电影 工业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被卷入了这个充满了诱惑的玩具,在这 个的”。这个现象引起了社 会的广泛关注,曾经引发了一场长期的 关于大众文化的论争:到底电影对儿童 和青少年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
•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
二、媒介素养运动的开展
随着大众媒介不断地深入人 们的生活世界,也随着人们对媒 介素养意识的不断加强,特别是 1970年代以后。
媒介素养运动的特点
第一,普及化和规模化 第二,无统一建制,模式多 样化 第三,社会化
第四,全球化
第五,网络化
案例分析: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
• 新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结构主义思潮中符号 学和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结构主义认为,事 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我们 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他们之间所感 觉到的那种关系。 • 在70年代的末期,由于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贡 献,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 的转换,从以前统治阶级所造就的“虚假意识” 或“错误意识”到葛兰西所言的“公共意识”。
•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突破和人们认识的拓 展,媒介素养的名称也不断变化,比如 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视觉 传播、媒介批评等。进入信息时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及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相 继不断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演变, 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 和 多层面 的概念。
• 到底媒介对人们(包括青少年)的生 活发生了哪些影响,产生了什么 效果,对这方面问题的不断追问 和研究,积累和验证,终于使得 这个研究领域也变成了一门学 科——传播学。
• 早期的效果研究方法对后来的研究框架有着 重要影响,美国媒介教育的主流立场一直是 经验性的媒介研究,把媒体当成外在于人的 客体,进行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研 究,以致形成了经验传播学的主流传统。 • 媒介效果“强——弱——渐强——渐弱……” 的反复讨论。
• 尽管对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研究始于美 国,但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概念的是 英国学者。同样也是出于对以电影为首 的大众媒体流行文化的质疑和反对。 • 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 R. Leav is)和D•汤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了 《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
• 著名的学者L•马斯特曼认为,媒介素养的 教育在英国经历了“免疫”范式、“大众 艺术”范式和“表现”范式三个阶段。 • 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了根本转变,媒 介素养教育从保护主义,进入了“大众艺 术”范式,新的范式并不是要学生反对媒 体、排斥媒体,而是要学会区别、判断和 欣赏媒体,即由抗拒立场转变为培养辨别 能力的立场。

1922年,“佩恩研究”
• “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不一论”
对新媒体的诘难
▲ 20世纪第一个10年:我应该带孩子去看电影吗? ▲ 20年代:为什么我的孩子比我更熟悉收音机里的节目? ▲ 30年代:收音机里的暴力节目是不是太多了? ▲ 40年代:卡通漫画会对我的孩子有坏影响吗? ▲ 50年代:电视对我的孩子究竟是有好影响,还是坏影响? ▲ 60年代:我的孩子从摇滚乐里学到了什么? ▲ 70年代:电视节目怎么有这么多的暴力节目? ▲ 80年代:我的孩子是不是玩电子游戏玩得太多了? ▲ 90年代:我的孩子使用计算机了,上网了,他会变成什 么样呢? ▲ 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的孩子使用手机上网,他会变成什 么样呢?
网络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
严三九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
基本框架
一、概念的缘起和演变 二、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 三、媒介素养运动的开展 案例分析:网络游戏,让你沉迷让我忧 四、网络时代与网络素养 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引 言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全方位地影 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诸 多方面。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 活、学习和交往方式。人们每天被无数 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互联网、手机 短信、公交信息发布平台……
• 这是1998年,一位美国的教授杰姆斯•珀特在 他的专著《媒介素养概论》的开篇中所介绍 的情况。珀特先生进而观察到,在(美国)目前 新闻与传播学的教科书中,看到的基本上要 么是一些抽象的理论,要么就是一些关于媒 体的具体细则,也许在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 或者是精心设计的表格中隐含着许多可以激 发学生想象力的因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已经 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兴趣。
教师的困惑……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当你在全班学生面前慷慨 激昂地就媒介的效果、媒 介的历史、媒介背后的经 济学或媒介的内容发表精 彩高见的时候,一位同学 举起了手,非常有礼貌地 质疑:“很抱歉,我没有 看出这些信息有什么重 要。”你一下子就感到发 怵,尤其是当你看到还有 一些同学颇有同感地点头 的时候。
相关主题